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分析

来源 :广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jiej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门静脉血栓形成(PVT)是指发生于门静脉系统的血栓形成,其范围涉及肠系膜上(下)静脉、脾静脉等。PVT在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中发病率较高,在肝硬化代偿期PVT的发病率约为1%,而在失代偿期可达8-25%。肝硬化PVT的病因尚不明确,目前认为它是多个危险因素共同影响的结局。肝硬化 PVT可表现为上消化道大出血、顽固性腹水、肠梗死等,常危及生命;然而治疗尚未形成共识,对肝硬化 PVT患者的抗凝治疗效果也有待进一步验证。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肝硬化PVT的危险因素,以提高早期诊断率,尽早对其进行干预。  方法:  于2015年2月至12月期间纳入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及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等收治的肝硬化患者286例,排除期间未能采集血液进行实验室检查的病例(部分患者未能采血进行D-二聚体检测),最终纳入本研究共149例。根据彩色多普勒超声(以下简称彩超)或多排螺旋CT检查结果诊断PVT。其中50例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作为PVT组,另有99例肝硬化未合并血栓形成患者作为无 PVT组。记录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肝硬化病因、并发症等;除常规实验室检查外,采用发色底物法检测蛇毒诱导的凝固抑制试验(PICI%)、抗凝血酶-III(AT-III)、蛋白 C(PC),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抗心磷脂抗体(ACA)IgG和 IgM。使用软件 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多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Wald检验)分析筛选PVT的相关危险因素;最后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判断各危险因素的诊断价值。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肝硬化组PVT组与无PVT组的白细胞、血红蛋白、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国际化标准比值、纤维蛋白原、总胆红素、肌酐、AT-III、PC、ACA-IgG、IgM,检测结果相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PVT组血 D-二聚体、血小板水平与无 PVT组相比明显升高(4.20±4.63 vs1.53±2.19mg/L,P<0.001;142.74±125.92 vs102.45±77.47*10^9/L,P=0.0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肝硬化PVT组、无PVT组与正常组三组之间比较PICI%,肝硬化PVT组、无PVT组均比正常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1)。肝硬化PVT组与无PVT组之间PIC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4、肝硬化患者Child-Pugh A级、B级、C级三组之间分别比较PICI%、D-二聚体、AT-III、PC。PICI%在三组之间检测结果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级的D-二聚体明显低于A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而A级与B级、B级与 C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凝血酶-Ⅲ、蛋白C与Child-Pugh分级之间关系显著,且伴随评分升高而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1);  5、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血D-二聚体是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P<0.001,OR=1.275,95%CI1.117~1.455),说明血D-二聚体每升高1个单位,肝硬化PVT的风险增加1.275倍;血小板与P VT相关性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结果显示D-二聚体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AUC:0.739)。  结论:  1、血D-二聚体是肝硬化PVT的相关危险因素,血D-二聚体水平越高,肝硬化并发PVT的风险越大。  2、PICI%尚不能作为预测肝硬化PVT的诊断指标。  3、肝硬化患者血AT-III、PC随着肝功能下降而降低,二者对肝功能恶化可能具有预示价值。
其他文献
背景和目的: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是胃肠道最大种属的原发性上皮肿瘤。它于1983年由Mawr和Clack首次提出,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