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连云港藤花落遗址出土石锛研究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tel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磨制石器是新石器时代主要的生产工具,它们的制作和使用方式与当时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有着重要的联系。藤花落遗址作为连云港地区保存较好的一处龙山文化至岳石文化时期的聚落遗址,出土了大量石器,石器类型多样,其中石锛200件,占总数的52%。对这些这些石器的使用方法和功能用途进行分析,有助于了解当时的社会面貌和生产、生活方式。本文选取藤花落遗址出土的144件石锛为研究对象。首先,对石锛做肉眼形态观察,按照1:1的比例绘图并测量其大小,为石锛的形态分类研究做好基础;其次,对其中的15件石锛进行详细的分析。利用超景深三维显微镜对石锛表面的各类条痕进行观察与拍照,通过形状测量激光显微镜中自带的测量软件对石锛刃面粗糙度进行了评估,确认石锛刃部的更新状况。最后,综合分析结果,对石锛的制作和使用痕迹进行初步的推测。为了对分析的结果进行验证,本文还进行了模拟实验。主要针对石锛的砍劈、解木、平木等功能进行设计,意在对不同石锛的使用方法和装柄方式,使用过程中加工对象对石锛表面特别是刃部产生的各类痕迹进行探讨。藤花落的石锛多为板岩,石锛的装柄方式多样。本文通过显微观察和模拟实验,分别从器形、痕迹、功效三个方面,对出土器物和仿制石器进行了比较研究。首先,从器形来看,藤花落出土的石锛体量适中,表面研磨较为光滑,改制品不多,偶见半成品。因为出土的石锛器型较为规整,所以在此类石锛的仿制较为容易,基本上按照出土器物尺寸进行1:1仿制即可。其次,在比较了出土石锛和相对应的仿制石锛表面的痕迹后,笔者发现用于砍斫的石锛刃缘处大多分布着较为密集的小崩缺,石片疤多集中于后刃角,刃部多可见较为明显的、杂乱的斜向条痕。顶端多有为了装柄而留下的敲击的痕迹,但较之石楔的敲打的痕迹,更为圆钝,应是顶端与木柄长期磨擦形成的。所不同的是,由于出土石锛使用的频率较高,其刃缘及后刃角上的石片疤较仿制石锛更为密集,并多存在打破关系;作为石楔使用的石锛,顶部和四棱普遍存在着敲打的痕迹,刃缘处多存在较大的石片疤,刃部多有纵向的使用痕迹。所不同的是,两件出土石锛刃部还有横向的研磨条痕,相较于存在于刃部的、深浅不一的纵向条痕,这些横向研磨条痕,呈现出局部化的特,点;作为石楔使用的石锛,其刃部的破损情况除了与石锛本身的材质有关外与作业对象也有着很大的关联。若作业对象硬度较大,刃部的破损情况也会比较严重;作为刨子使用的石锛刃部多有小崩缺,偶见较大的石片疤,刃部多见纵向使用痕迹,石锛正面近刃缘处,多存在一极窄小磨面。较之仿制石锛,出土器顶部装柄的位置,可见明显地纵向的、较为整齐的装柄痕迹。最后,从功效而言,根据模拟实验结果,体量较小的石锛在砍伐树木的过程中,其工作效率远远高于体量较大的石锛;而作为石楔使用的石锛,由于弧面锛表面与木材表面存有缝隙,所以在工作效率上,弧面锛比直面锛有很大的提升;作为刨子使用的石锛,其刨木的效率往往取决于刨木之前的熏烤。通过以上对石锛的分析研究,本文认为,藤花落时期应该出现了石器的规格化,先民们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不同规格的器物对作业对象进行加工,这样不仅有利于节省体力,更加能够大大提升工作的效率。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不同规格的石锛可能会出现使用功能方面上的交叉,因此可能会出现用于砍劈的石锛上会产生不同于砍劈工作的痕迹。针对此类石锛,必须对其功能进行详细地甄别与比对,不可妄下结论。
其他文献
2016年以来,梧州市多举措推进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工作,取得良好成效.一是探索健全工业用地多途径、多方式市场供应体系.梧州市以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为平台,采取先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