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新农村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主题。农业科技园区作为推动区域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增长极,正是实践这一发展主题的重要实践范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把先进适用技术送到农民手中,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时代赋予农业科技园区的重要历史使命。在这一大的背景下,本文把示范带动能力作为农业科技园区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试图跳出传统的创新线性研究思路,以区域创新环境论和区域创新系统论为基础,集目前有关园区、创新与技术扩散的研究成果,从企业集群、社会组织网络和策略博弈角度,研究农业科技园区创新的示范带动机理,设计提升区域农业科技园区示范带动能力的动力机制与对策体系,并进行实证分析。 本文把经济外部性纳入园区示范带动能力的研究范畴。从理论角度系统地阐述了示范带动能力的定义、时空演进模式和系统结构,分析了示范带动能力的宏观网络特性及其内在机理,从供求两个方面论述了示范带动能力发挥影响的均衡过程。重点研究了创新采纳的博弈过程与均衡、非对称性博弈条件下创新采纳者参与创新的进化稳定态、有限理性的协调博弈采纳学习过程,网络外部性条件下偏好不一致的采纳者预期协调行为和创新特性对扩散的影响。并围绕理论分析,提出相应的政策视角。 强调园区示范带动能力建设的着力点要放在园区的持续创新上。围绕园区持续创新,对集群—园区创新的新空间进行了理论总结,分析了园区企业集群的创新机理和创新效率,研究了学习网络中知识流动的动念模式及空间转换规律,对创新文化的结构层次与文化类型进行了理论分析,比较了国内外园区的管理体制。从企业集群、学习网络、文化支持和园区管理服务效能四个方面,构造了示范带动能力的动力机制。 强调园区示范带动能力建设的落脚点要放在技术扩散上。着重分析了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委托代理推广模式,农民合作组织在园区示范带动能力体系中的作用,农村社会中关键采纳者的形成。并从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创新供给、中介体系、关键采纳者和农村信息化五个方面,设计了提升园区扩散效应的具体对策。 确立了农业科技园区示范带动能力评价的基点。认为农业科技园区评价应以网络协同为切入点,围绕示范带动能力这一农业科技园区的主体功能展开。指标的设置不仅要能反映科技园区发展所依赖的区位条件和积极因子的成长与变化,突出科技园区结网和协同的度量,而且还要体现创新主体的意愿。在这一评价基点上,提出了示范带动能力评价指标的设置原则,构建了反映示范带动能力的指标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