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机磷酸酯(Organophosphate Esters,OPEs)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化学品,其环境问题日渐突出。研究表明,OPEs可在全球多区域多环境介质中被检出,部分地区甚至达到生物毒性的水平,对人体以及生态环境造成潜在威胁。大气是污染物跨区域传输的重要媒介,而极地环境是污染物传输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汇”,因此,了解OPEs在极地大气环境的赋存特征、迁移转化等环境行为具有重要意义,并且有必要将极地生态环境与大气环境一并讨论,在全球尺度上探讨OPEs的迁移机制,以期了解以OPEs为代表的新型有机污染物全球环境行为。本研究基于中国第34、35次南极科学考察、中国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2018年北极黄河站科学考察和南极长城站、中山站越冬跨季度大气观测,采集大气气相及颗粒相样品,利用超声萃取-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11种OPEs的含量。结果表明,九北航次大气、南大洋航次大气、北极黄河站大气和南极长城站大气总OPEs浓度分别为231~1,884 pg/m~3、164~3,502 pg/m~3、73.0~367 pg/m~3和89.5~333pg/m~3。以TCEP和TCPP为代表的氯代OPEs在全部大气样品中均占据主导地位。走航样品OPEs浓度比站基样品普遍偏高1~3个数量级。九北航次样品大气OPEs总浓度的空间分布趋势不明显,但其气相OPEs含量的空间分布呈现近岸>远洋>极地的趋势;南大洋航次大气OPEs则总体呈现由低纬到高纬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其中,颗粒相的趋势与总体趋势相同,而气相的趋势为低纬>高纬。主成分分析表明,不同区域大气气固两相OPEs的来源差异较大,南北极站基中部分组分表明科考站附近的人类活动可能是极地大气OPEs的潜在来源之一。本研究通过分析九北航次、南大洋航次、北极黄河站、南极长城站的气固分配和大气沉降过程以及九北航次与南大洋航次的海气交换过程,讨论了极地大气OPEs的介质内和跨介质的分配行为。发现白令海峡、北冰洋高纬区和罗斯海出现较高大气沉降通量值,表明上述三地可能为南北极大气OPEs的聚集地之一。在北极黄河站观测到的Tn BP以及南极长城站观测到的TPh P大气沉降通量与走航样品相比明显偏高,表明科考站附近的人类活动可能为极地OPEs的本地来源之一。九北航次的大气颗粒相占比总体呈现出由低纬<高纬的特征,南大洋航次中罗斯海海域大气颗粒相占比较高,上述现象均表明大气OPEs在高纬度地区发生由大气气相向大气颗粒相的迁移。九北航次OPEs的海气交换净通量呈现出由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逐渐升高的趋势,但TCEP、TCPP等化合物的趋势与总体趋势相反;南大洋航次OPEs的海气交换净通量则与九北航次OPEs的海气交换净通量总体趋势相反。九北航次及南大洋航次各采样点的大气干沉降通量普遍随纬度升高而增加,但大气干沉降通量沿经度并未显示出明显的变化规律。极地大气OPEs在长城站越冬大气的颗粒相和中山站越冬大气的气相中发现其出现波动,但未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分布特征。利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对气温、相对湿度和大气TSP浓度等环境因素与大气OPEs颗粒相占比检验得知,温度可能为影响极地大气OPEs空间分布的因素之一。环境因素对极地大气OPEs的时间分布作用并不明显,其具体机制有待未来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