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矿产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导致大面积矿业废弃地的产生,在矿区引起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针对铜尾矿库的生态恢复,提出了应用菌根技术恢复尾矿植被的新思路。以采自矿区的铜尾矿砂为培养基质,通过一系列模拟生物学试验探讨了丛枝菌根真菌在植物适应尾矿复合逆境和尾矿植被重建中的潜在作用。通过温室盆栽试验研究了接种菌根真菌Glomus mosseae对来自矿区的金鸡菊和蜈蚣草,以及白三叶草和多年生黑麦草等四种植物在铜尾矿上生长和矿质营养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除黑麦草之外,另三种植物对菌根真菌表现出很强的依赖性:不接种情况下这几种植物生长极差,而接种处理大幅度提高了植物生物量。接种菌根真菌显著增加了植物吸磷量,但由于生长稀释效应,植物组织中磷浓度增加很少。另一方面,菌根有效降低了蜈蚣草、金鸡菊和白三叶草地上部铜和镉浓度。试验证明,丛枝菌根能够通过改善植物磷营养和减轻重金属毒害,保障植物在铜尾矿上的生长,这对于菌根依赖性强的植物而言更为重要。进一步的试验研究了单独或混合接种丛枝菌根真菌Glomus mosseae和Glomus versiforme对铜尾矿砂上单独或混合种植的白三叶草和黑麦草生长和矿质营养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接种处理下均以单独种植白三叶草菌根侵染率较高。在单独和混种情况下,接种处理均显著提高了白三叶草地上部的干物重,但对黑麦草生长不明显。同时,接种处理显著提高了三叶草植株中的磷含量,同时降低了植物铜含量,但对黑麦草植物体内元素含量影响不明显。两种植物混合种植情况下黑麦草显示了相对竞争优势,而菌根共生体能够提高三叶草的竞争能力。试验证明菌根共生体对于铜尾矿上恢复具有物种多样性的植被具有潜在重要作用。为了探讨菌根真菌多样性与尾矿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关系,盆栽试验选用了白三叶草、黑麦草、苜蓿和苏丹草四种植物混合种植在铜尾矿上,以Glomus intraradices、Glomus mosseae、Glomus diaphanum、Glomus etunicatum、Glomus caledonium和Acaulospora laevis等六种菌根真菌组合为含有不等菌种数量的接种剂,对四种植物形成的植物群体进行接种处理考察接种效应。试验结果表明,两种真菌混合接种情况下植物菌根侵染率较高,单菌种和多菌种接种都相对较低。混合菌剂接种对植物群体总生物量没有显著影响,但影响到群体生物量构成和养分的种间分配。同一种接种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