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标准化是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保障消费者消费安全需求的有效措施。基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小规模的农户是我国农业经营的基本单位,也是农业生产的主体。本研究的主旨在于研究影响小农户农业标准化生产意愿的主要因素,主要从户主特征、家庭特征、生产特征、商品化程度、认知度、组织形式、市场特征和政策支持等方面来考虑,以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本研究首先讨论了农业标准化的内涵并阐述了其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然后分析在新古典经济学假设下小农户农业标准化生产意愿的状况。而后,在修改新古典假设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小农户农业标准化生产意愿影响因素的三个可检验假说:
假说1:执行合约的成本(如监督成本)低时,小农户更有意愿进行农业标准化生产;
假说2:获得信息的成本低时,小农户更有意愿进行农业标准化生产;
假说3:对加入标准化生产组织的小农户而言,获得政策支持的小农户更有意愿继续在组织内生产。
在阐释假说的经济学基础和假说与影响因素的对应关系后,构建两个计量经济学模型(模型一和模型二),模型一旨在对假说1、2进行实证检验,模型二对假说3进行实证检验。模型一设计时对小农户农业标准化生产意愿的影响因素分为6大类因素,分别为:农户户主和家庭特征,生产特征,商品化程度,认知度,组织形式和市场特征;模型二设计时,对小农户农业标准化生产意愿的影响因素分为5大类因素,分别为农户户主和家庭特征,生产特征,商品化程度,组织形式和政策支持。模型所用数据来自于对河南省3个市13个县小农户的问卷抽样调查,收回问卷数511份。通过SPSS统计软件对调研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假说1仅部分通过了验证,假说2通过了实证检验,而假说3没有通过;其实证检验结果的含义为:组织形式采用“企业+农户”型时,小农户标准化意愿水平不高;认知度越高时,小农户标准化意愿水平越高;而政策支持对其意愿无显著性影响(在样本总体意义上)。同时,通过对模型结果进一步的分析还发现,对小农户农业标准化生产意愿起显著影响作用的因素(显著性程度从大到小排列)为:组织形式,农户家庭特征,认知度和生产特征,而商品化程度、市场特征、农户年均收入水平等一些因素对其意愿无显著影响作用;模型和假说实证检验的结果表明,在统计意义上,认知度越高、主要生产品种为畜禽类、小农户家庭劳动力数越多,这些情况下小农户农业标准化生产的意愿水平越高。实证分析后,本研究对生产规模、组织形式和政策支持对小农户标准化意愿的影响进行了分类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对生产不同种类农产品的小农户而言,生产规模和政策支持对其农业标准化生产意愿的影响也不尽相同。
本研究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4条提升小农户农业标准化生产意愿水平的政策建议,具体为:(1)应加大对农业标准化的宣传力度,增加小农户对农业标准化生产的认知度;(2)要鼓励小农户采用“协会+农户”型的组织形式。(3)扩大对“企业+农户”型组织的政策支持比例;(4)规范农产品市场,真正使得农产品市场能实现优质优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