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代旅游业发展中,民俗旅游的发展是时代潮流的趋势,它已经成为当下旅游产业开发的重要内容。民俗旅游越来越成为人们休闲娱乐、摆脱生活压力的一种方式,它所带来的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开始逐渐被各级地方政府认可。地方性特色文化是民俗旅游发展的关键,这也促使人们更深的挖掘本地文化,将优秀文化展现出来以供更多的游客来体验感受。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信仰载体普救寺,作为一座佛教寺院,与其他寺庙的不同在于“天下寺庙不言情,唯有山西普救寺”。这里是张生和崔莺莺爱情故事的发生地,张生和崔莺莺的故事经过多年演变,直到元代戏剧家王实甫《西厢记》的出现,使张生和崔莺莺的故事家喻户晓,普救寺也借助他们的爱情故事跃入人们的视野。笔者通过田野调查、文献研究等方法及应用民俗学等理论研究民俗旅游背景下,信仰载体普救寺的选择与在寺内空间、新春祈福庙会、爱情文化节和《西厢记》多元化发展等方面的重构表现;在此基础上,分析国家、地方政府等因素对仰载体普救寺产生的影响;通过对信仰载体普救寺发展变化的解读,得出其在选择重构中应遵循的可持续发展、地方性和体验性等原则。在当前的局势下,时代更新发展日新月异,只有具备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思维,民俗旅游才能长远发展。信仰载体普救寺在发展过程中的选择与重构并不是一步到位的,它是在经历了多年的探索后才有了今天的成就。优秀的景区值得游览,优秀的文化需要被弘扬,打造出一个弘扬当地特色文化的景区既是一座城市形象的标志,也能让优秀文化得以继续传承。在调查信仰载体普救寺这一个案的过程中,笔者对比了大量与普救寺发展相似的景区,发现一些可以为普救寺提供借鉴的开发模式,希望对普救寺以后的发展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