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强迫症是一种难治性的精神障碍,以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为主要临床表现,常伴有焦虑、抑郁情绪,严重影响患者社会功能及生活质量。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因其高效、经济及团体成员间相互影响等因素也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强迫症的临床治疗,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对强迫症患者网络拓扑属性改变尚不明确,且对于认知功能相关网络(默认模式网络、背侧注意网络、额顶网络及突显网络)功能连接改变也不明确。本研究通过采集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及神经心理评估数据,探究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前后脑网络改变,并与神经心理评估进行相关分析,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研究样本均来自上海市心理咨询门诊,从未用药或8周以上未服药的强迫症患者33例,健康对照26例,来自社会招募。获取知情同意后进入研究,采集两组被试一般人口学资料、神经心理评估以及磁共振数据,强迫症患者进入12周团体认知行为治疗,治疗2周、4周、6周、8周及12周分别进行临床量表的评估随访,12周结束时再次采集神经心理评估以及磁共振数据。研究采用两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一般人口学资料;基于Matlab2012a平台,采用GRETNA软件分析基线强迫症组及健康对照组脑网络拓扑及小世界属性值,及GCBT前后强迫症组脑网络拓扑及小世界属性值,之后将强迫症组按照Y-BOCS减分率为30%进行分组(有效组vs无效组),比较两组基线及GCBT后脑网络拓扑及小世界属性值;之后采用两样本t检验比较GCBT前后强迫症组一般人口学资料,参照既往文献选取默认模式网络、背侧注意网络、额顶网络及突显网络种子点进行GCBT前后网络内部及网络间功能连接比较;并且采用两样本t检验比较基线强迫症组与健康对照组及GCBT前后神经心理评估数据,与认知网络改变功能连接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研究共入组强迫症患者33例,健康对照26例,两组在性别、年龄及受教育年限上无显著差异;基线HAMD及HAMA两组存在显著差异。所有被试在各个阈值上的小世界属性值均>1,提示所有被试的脑网络的小世界属性均未遭到破坏;两组小世界属性σ、Eglob、Cp、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HC相比,OCD有38个脑区出现节点聚类系数升高,主要位于额叶、扣带回、枕叶、顶叶,另外还有颞叶、距状裂、楔叶、舌回、壳核等;与HC相比,OCD有13个脑区出现平均最短路径长度延长,主要位于脑岛、海马旁回、尾状核、壳核、苍白球及丘脑,另外还有杏仁核、缘上回等;13个脑区出现平均最短路径长度下降,主要是扣带回、楔叶、楔前叶、枕中回、舌回;与HC相比,OCD有35个脑区出现节点全局效率下降,主要位于额叶、脑岛、嗅觉皮层、后扣带回、海马、杏仁核、缘上回、尾状核、壳核、苍白球及颞中回,另外还有角回、中央后回、海马旁回等;与HC相比,OCD有8个脑区出现节点全局效率下降,主要位于嗅觉皮层、尾状核、颞上回、海马、海马旁回。OCD组治疗12周结束,3人脱落,10人无效(33.3%),20人有效(66.7%),左侧后扣带回、左侧中央后回及左脑中央旁小叶聚类系数下降;双侧扣带回中部最短路径长度下降及全局效率升高;有效组较无效组在默认网络、边缘系统及经典CSTC环路脑区存在聚类系数及最短路径长度下降,全局效率及局部效率的升高。强迫症组GCBT前后Y-BOCS、HAMD、HAMA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GCBT后有变化的网络为DMN及DAN,表现为DMN、DAN网络内功能连接的显著下降,DMN-DAN、DMN-FPN、DMN-SAN、DAN-SAN间功能连接减弱。强迫症和健康对照组在认知功能总评、复杂图形回忆得分及组织得分、听觉词语测验中短延迟回忆及长延迟回忆、SDMT正确数、PASAT正确数、连线测验B、汉诺塔测验以及言语流畅性测验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2周GCBT后神经心理评估结果,两样本t检验结果提示:OCD组治疗后Rey-O模仿时间及Rey-O回忆得分、AVLT-N1-N6、SDMT正确数、STT-A耗时、CSC及汉诺塔4个圆盘步数及耗时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GCBT后神经心理评估数据与认知网络改变功能连接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提示:减少的DMN内功能连接与Rey-O回忆得分、SDMT正确数、CST-C-总分负相关;与STT-A测试耗时、汉诺塔测验正相关;DAN与STT-A测试耗时正相关;DMN-DAN与Rey-O模仿时间、汉诺塔3个耗时负相关;DMN-SAN与Rey-O模仿时间负相关,与STT-A测试耗时正相关;DMN-FPN与AVLT-N1、N4得分负相关。结论:1.GCBT改变后扣带回聚类系数及最短路径长度改变,有效组较无效组在默认网络、边缘系统及CSTC环路上存在拓扑属性差异。改变默认网络、背侧注意网络、额顶网络及突显网络内部及网络间功能连接异常。2.强迫症患者默认网络、背侧注意网络减弱功能连接与注意、记忆及执行功能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