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褐飞虱是亚洲水稻生产的一种重要的害虫,历史上有关其危害的报道很多。目前,化学防治仍是控制褐飞虱的主要措施。然而防治褐飞虱的主要药剂如噻嗪酮、噻虫嗪、吡蚜酮,抗性出现快速上升趋势。因此继续进行褐飞虱对常用药剂的抗性研究,在褐飞虱的抗性治理中尤为重要。本文在进行褐飞虱抗药性监测的基础上,进行了褐飞虱对常用杀虫剂田间时空变化规律分析,旨在了解随褐飞虱的迁飞,其对不同杀虫剂的抗性变化,为田间水稻生产的害虫防治用药提供科学理论依据。1中国主要稻区褐飞虱对常用药剂的抗性监测明确褐飞虱对常用杀虫剂的抗性水平,可为制定褐飞虱的科学用药对策提供依据。于2011年-2012年间,在室内采用稻茎浸渍法测定了我国不同地区褐飞虱种群对7种杀虫剂的抗性。结果表明:褐飞虱对不同的杀虫剂抗性存在着差异。在2011年和2012年间田间褐飞虱种群对噻嗪酮的抗性达到低到极高水平抗性(RR=6.9-183.8倍);对吡虫啉仍处于高-极高水平抗性(RR=82.3-1935.8倍);对于噻虫嗪和往年同期相比抗性上升较为明显,两年间除广西桂林(2011年)种群为低水平抗性(RR=6.0倍)外,其余种群均已达中到高水平抗性(RR=10.6-84.5倍);对毒死蜱处于敏感性至低水平抗性(RR=1.4-6.4倍);对丁烯氟虫腈为处于敏感至低水平抗性(RR=1.0-7.3倍);对烯啶虫胺,两年间田间种群处于敏感至低水平抗性(RR=1.5-6.4倍);2011年监测田间褐飞虱种群对吡蚜酮为中等水平抗性(RR=15.7-25.4倍),而2012年田间褐飞虱种群对吡蚜酮抗性为低-极高水平抗性(RR=4.0-1168.6倍)。2境外虫源地褐飞虱种群对常用药剂的抗性监测我国褐飞虱主要来源于越南、缅甸、泰国等地。为了了解虫源地田间褐飞虱种群的抗性水平,以便搞清我国杀虫剂使用对褐飞虱抗药性发展的影响,于2011-2012年在室内采用稻茎浸渍法监测了越南广南省、缅甸密铁拉、泰国大成三地褐飞虱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结果表明,三地褐飞虱对噻嗪酮的抗性相差悬殊(抗性分别为RR=7.0倍、24.9倍、79.6倍),且年度间变化较为显著;对吡虫啉的抗性均为极高抗性水平(RR=232.4-553.3倍);对噻虫嗪的抗性处在中-高水平抗性(RR=20.9-42.7倍);对毒死蜱、丁烯氟虫腈均比较敏感;对吡蚜酮的抗性处在敏感-低水平抗性。与我国褐飞虱田间种群的监测结果相比,境外虫源地田间褐飞虱种群对吡蚜酮的抗性水平较低,而对其他常用杀虫剂的抗性和国内的抗性水平无明显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