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化核心对核态沸腾换热影响的流-热耦合研究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guang06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微纳米加工技术和表面改性技术的提高,沸腾换热强化技术近年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由于沸腾换热过程的复杂性,其中的流动换热机理仍远未清晰。为探究核态沸腾过程中近壁面的汽泡动力学行为与加热表面沸腾换热过程间的相互作用,本文首先发展了两相流动-微液层蒸发-壁面传热的流-热耦合分析方法,模拟了单汽泡和双汽泡沸腾过程中汽泡生长过程以及壁面温度的变化,并通过单汽泡沸腾实验验证了微液层蒸发机理的合理性。进一步对高热流密度沸腾中的汽泡合并过程和加热表面的传热特性进行了模拟分析。创新性内容包括:首先,发展了包括固体热传导、微液层蒸发和两相流动计算的流-热耦合方法,从而可以模拟沸腾过程中汽泡生长和脱离时加热表面温度在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其中,汽泡生长所需要的蒸汽根据汽泡底部微液层的蒸发确定。流体侧相界面的移动则基于OpenFOAM中的VOF(Volume of Fluid)模型进行捕捉。根据两相流动计算中汽泡根部的位置和微液层的厚度分布可确定传热计算中加热表面的自然对流、微液层蒸发和干区三部分区域的实时变化。传热计算中沸腾换热表面的热流密度边界条件则由此三部分决定。采用该方法对文献中单汽泡沸腾的实验结果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本方法可以较好地模拟汽泡生长直径、微液层分布和加热表面温度变化。进一步,采用流-热耦合方法分析了沸腾过程中热流密度和壁面接触角对汽泡脱离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热流密度的增大导致汽泡脱离直径增大、汽泡脱离频率升高。而且,连续汽泡间的尾流作用随热流密度增大而增强,使汽泡较早脱离,从而导致长短汽泡脱离周期交替出现。壁面接触角的增大会引起汽泡的脱离直径增大,而且,由于汽泡生长过程中底部微液层覆盖区域较大,沸腾换热系数较大。另外,还分析了孔穴开口直径和加热表面材质对汽化核心活化行为的影响。随着孔穴开口直径的减小,其活化所需的过热度逐渐升高,导致汽化核心活化前会出现等待时间。随着热流密度升高,等待时间会缩短甚至消失。相比于导热性能较差的硅表面,铜表面上汽泡生长过程中加热表面温度分布较均匀且回升速度较快,等待时间较短。模拟结果表明导热性较好的换热表面有利于沸腾换热过程的强化。在单汽泡沸腾模拟基础上进一步进行了双汽泡沸腾过程模拟。结果表明,由于受到相邻汽化核心上方的已脱离汽泡产生的尾流作用力的影响,双汽化核心上的汽泡会在生长和上升过程中相互吸引和靠拢。这种汽泡间的相互干扰同时也会引起双汽化核心间的交替活化,导致加热表面温度出现不同周期的波动。同时,较大尺寸的汽化核心对较小尺寸汽化核心的活化存在抑制作用,引起较小尺寸的汽化核心发生间歇性活化。而且,汽化核心开口直径差别越大,较小尺寸的汽化核心活化前的等待时间越长,抑制作用越明显,导致加热表面整体的传热性能减弱。进一步基于单汽泡池沸腾实验获得了完整的汽泡生长时序图像,并通过图像处理测量了汽泡在一个生长周期中的直径、纵横比和汽泡基圆半径变化。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汽泡体积变化速率与汽泡根部基圆半径的变化呈显著正相关,表明汽泡底部基圆半径内侧的微液层蒸发在孤立汽泡沸腾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以汽泡基圆半径和脱离周期的实验数据为已知条件,对固体加热器进行了传热数值分析,通过匹配实验中测得的加热器内各点温度,预测了实验条件下汽泡底层的微液层厚度,与相关测量结果有很好的一致性。针对活化点密度较高的高热流密度区域,首先通过可视化实验对孤立汽泡的连续合并以及二次汽泡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进行观测,确立了固汽液界面厚液层蒸发模型的合理性。进一步聚焦于沸腾固汽液界面,基于厚液层蒸发建立了高热流密度沸腾传热的耦合模型。模型中将沸腾换热表面分层划分为诸多子区域,每一子区域中孔穴大小和数量随机分布。需要辨别微米量级孔穴时则进一步将子区域划分为更细的网格。随着子区域内孔穴逐渐活化,二次汽泡首先在子区域内形成,并逐渐与周围子区域汽泡合并形成更大的二次汽泡。通过厚液层蒸发模型获得的加热表面热流密度作为壁面热传导计算的边界条件,实现了高热流密度区的沸腾传热过程模拟。进而,在加热表面上随机布置了不同数目的孔穴,分析了加热表面粗糙度对加热表面换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预测所得沸腾曲线与实验结果基本相符,加热表面粗糙度的增大导致沸腾曲线左移,同时,粗糙表面上的活化点密度对壁面温度波动更为敏感,从而引起交替出现的长短周期。
其他文献
农村电网具有线路复杂、负载多变及用电规律性差等特点,农业纳网的设计理念与模式,预期在未来能够为农村电网孤网及并网运行中的一系列问题提供解决思路。直流母线在农业纳网能量转换传输中起着关键作用,而DC-DC变换器作为直流母线能量传输转换的重要组成设备,其结构参数设计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以LLC类谐振式DC-DC变换器作为研究对象,旨在对变换器理论及工程设计方法进行优化,探究适用于农业纳网未来发展
小麦叶锈病是由小麦叶锈菌(Puccinia recondite f.sp.tritici)侵染引起的真菌病害,是影响世界小麦生产安全的最重要病害之一,在我国曾发生多次大流行,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培育和利用小麦抗叶锈病品种,是防治小麦叶锈病最为经济、有效和环保的方法。因此,定位和克隆小麦抗叶锈病基因,可以为分子育种提供抗病基因和功能标记,也将为抗病机理研究奠定基础。本研究通过精细定位、图位克隆、EM
肿瘤的化学药物治疗与基因治疗是从不同途径或不同作用机理抑制肿瘤生长,两种治疗共同作用于肿瘤时,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实现化疗药物和基因联合治疗的关键是将不溶于水的抗肿瘤药物和亲水性带负电荷基因共递送至肿瘤细胞,使二者发挥协同抑制肿瘤的作用。现有的共递送系统还存在血液循环稳定性和肿瘤靶向性差等问题,限制了其临床应用。为此,本论文基于课题组合成的阳离子类脂构建了三种新型共递送系统PTX/PSur/QLD
磁流变致动器具有高弹性、高响应速度以及较好的刚度可调性等优点,在柔性智能器件开发、仿生装备以及生物医疗等领域拥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通过优化制备工艺获得合适的磁性微粒和聚合物基体结构,得到了具有优异磁控性能的磁流变致动器,从而实现了其力学性能与磁致动性能的提升,并通过数值建模阐明了磁流变致动器的变形机理。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利用溶胶-凝胶化方法,以明胶为包覆剂,氧化石墨烯(GO)或多壁碳纳米管(
物联网与人工智能产业的兴起,对低功耗和小型化的传感器(或检测仪)提出了迫切需求。液体痕量分析,通常采用光学或电学的方法。其中,作为光学检测方法的代表,分光光度计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分析速度快的优势;作为电学检测方法的代表,半导体生物传感器具有低功耗和易集成的优势。分光光度计通常采用比色皿作为样品池,其检测灵敏度主要取决于比色皿的光程长度。比色皿的光程长度等于比色皿的宽度与待测液体折射率的乘积,由
镁合金由于密度低、比强度和比刚度高,以及优异的减振性能等在航空航天、汽车和军工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价值,但强度不高、高温性能和塑性成形性差,容易发生脆性断裂,限制了其在工业中的广泛应用。近年来,关于不同纳米增强体增强镁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研究日益增多.但是研究主要集中在静动态力学性能实验方面,而在其纳米力学行为、微观增强机理及变形失效模式方面缺少更深层次的理论研究,因此本文基于分子动力学(mole
天然气水合物因其资源储量巨大、能量密度高、燃烧清洁高效,被认为是全球最具潜力的新型替代能源之一。目前中国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储量巨大,其勘探开发研究正进入关键突破阶段,实现天然气水合物资源的安全、高效开采利用将对缓解我国能源紧张、优化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意义重大。实际天然气水合物资源的开采本质上是多孔介质内伴随相变的传热传质、气水渗流的多场多因素耦合的复杂过程,探明微孔隙尺度气体水合物分解过程传
月球着陆器和返回舱在月、地表面着陆时的冲击响应是影响着陆任务成败的关键。采样返回和载人登月对着陆冲击过程提出更高的要求,冲击载荷需要低于航天员的承受能力,并保证搭载设备和仪器的安全。航天器的安全着陆是登月探测和采样返回的重要保障。着陆过程中航天器与星壤(土壤、月壤等)的相互作用,需同时考虑星壤的非连续特性和航天器结构的连续特性,多介质耦合问题给数值模拟带来困难。为此,本文提出针对航天器着陆过程分析
准确获取水中目标的声辐射特性是目标识别和控制的基础。为获取目标本质的、不受环境影响的声辐射特性,必须在自由声场中测量目标的声辐射特性。虽然常规的声场设施如大的湖泊、水库和消声水池等在实验条件下近似满足自由声场条件,但是这些声场设施存在很多限制和不足,声源在这些声场设施中无法产生理想的自由声场。例如大的湖泊、水库等容易受到天气和水中生物噪声的干扰;而消声水池则在低频测量时难以满足自由场条件等。因此为
热电材料能够通过电子、声子的输运和相互作用实现发电和制冷的功能,是重要的能量转换材料和清洁能源技术的代表。热电材料性能的优劣可以用一个无量纲参数热电优值衡量。优异的热电材料应该同时具备较高的塞贝克系数、电导率以及较低的热导率,但是这三个参数之间的强烈耦合作用给热电材料的设计带来了巨大挑战。压力作为一种调制材料物理化学性质的有效手段,能够实现热、电输运参数的解耦,协同优化功率因子和热导率,提升热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