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倒春寒作为一种典型的气候灾害现象,在气候变化背景下严重影响了农林业的发展。本研究基于1960-2014年江苏省60个气象站点数据,计算获得倒春寒强度指数。并利用EOF分析、低通滤波、M-K检验、小波分析等多种统计分析方法,研究江苏省近55年的倒春寒发生规律及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近55年来,倒春寒发生频次整体呈略微上升趋势。江苏省发生倒春寒出现总次数空间分布具有苏北>苏中>苏南的特点。(2)严重倒春寒集中在1960s,2000年以后,江苏省基本只发生轻级倒春寒或者不发生倒春寒。空间分布南北差异明显,南部年际变化程度要大于北部。江苏省总体的倒春寒强度化表现为1970s、1980s、1990s波动上升,1960s和2000年以后波动下降。1960-2014年,江苏各区域倒春寒均主要存在两个时间尺度的主周期,全省的主周期为5年和20年。江苏各个地区倒春寒强度基本都与前期冬末的大西洋-欧洲W型环流以及大西洋-欧洲去极涡强度呈反相关,而与初春的极涡强度呈正相关。(3)江苏省主要景观类型为农业用地,各地区不同景观类型间转移情况波动较小。江苏省不同地区的NDVI多年均值都有上升趋势,其中4月下旬的上升趋势略大于其他时期。江苏省不同地区农业用地、林地的NDVI多年均值亦呈现上升趋势,林地NDVI的波动幅度大于农业用地。(4)倒春寒对3-4月各旬农业用地、林地NDVI均存在影响,部分区域存在负相关关系。另一些区域由于受地形因子、其他气象因子、人文因子的影响,存在正相关关系,影响不明显。倒春寒对5月上旬和中旬农业用地、林地NDVI的影响明显高于倒春寒发生时期,表明倒春寒不仅在发生过程中对农、林业NDVI存在影响,且存在明显的滞后效应。另一方面,倒春寒对农业用地NDVI的影响大于林地,这与两个生态系统的可恢复力具有一定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