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结合鼻内镜筛窦手术的实际应用需要,通过筛窦应用解剖学研究及与鼻内镜下的筛窦解剖和CT影像相结合的研究,为鼻内镜筛窦手术寻求一个安全、便捷的手术路标和边界,为临床手术的成功开展,防止和减少各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提供可靠的解剖学数据和资料。 方法:①30例(60侧)外观无异常的经10%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头(男23例,女7例),用MJ3435型带锯机,沿眉弓上缘及枕骨粗隆上1cm连线水平锯开颅盖骨,去除脑组织;沿正中线矢状锯开头颅,去除鼻中隔;经眶下孔与正中剖面平行矢状锯开,用解剖刀、筛泡钳和剥离器等依鼻内镜下筛窦手术的相同体位和路径,逐层解剖并测量各解剖结构的径线,观测其变异。②采用日本产SHIMADZU SCT-4800TF机,自眶下缘与外耳道上缘的连线作为水平扫描基线,依与上述连线的垂直线作为冠状扫描平面,层厚2mm,对16例(男8例,女8例)住院病人,进行筛窦CT扫描。观察CT片上筛窦的各解剖结构特点和定位。③采用德国Storze公司生产的直径为4mm的0°、30°、70°硬性鼻内镜,对5例外观无异常的经10%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头和16例经CT扫描后的成人,在鼻内镜下,用解剖刀、筛泡钳、刮匙和剥离器等逐层清理筛窦区域的各解剖结构,观察鼻内镜下筛窦结构的特点,在镜下的平面图像中形成三维的解剖概念。④6例外观无异常的经10%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头,用MJ3435型带锯机,沿眉弓上缘及枕骨粗隆上1cm连线水平锯开颅盖骨,去除脑组织后,结合CT定位层面,用手锯将颅骨进行冠状位及水平位断层切片,进行观察定位。 结果:①鼻丘气房的平均大小:矢状径8.21±1.35mm,垂直径10.63±2.13mm,厚度0.09±0.12mm,鼻丘中心至中鼻甲前端附着点的平均距离1.91±0.32mm。②钩突的平均大小:长16.62±3.21mm,宽4.06±1.13mm,厚1.34±0.41mm,钩突的前上末端到中鼻甲前端附着点的平均距离0.31±0.10mm,钩突的后下末端到下鼻甲附着点的垂直平均距离1.16±0.40mm。③筛泡的平均大小:筛泡内外径8.91±2.82mm,筛泡垂直径13.92±7.08mm,筛泡骨壁厚度0.23±0.10mm,筛泡中心到下鼻甲附着缘的最小平均距离11.96±2.31mm。④筛顶壁前后及左右平均径线:筛顶板长27.22±6.91mm,筛顶板宽 前部7.93±2.80mm,中部9.10±3.72mm,后部9.83±2.31mm。⑤筛顶壁平均厚度:前筛0.72±0.20mm,前筛与筛板连接处0.21±0.10mm,后筛0.94±0.30 mm。⑥碟上筛房的平均径线:矢状径9.31±1.23mm,垂直径8.26±1.76mm,内外径7.67±2.01mm。⑦最后筛房的平均径线:矢状径16.61±3.97mm,垂直径22.31±2.37mm,内外径(前)6.91±2.01mm,第一章第一节 (后)12.54士3.32 mm。⑧钩突与筛泡之间平均距离:上0.68士0.36 mm,中1 .71士078~,下2.81士0.58~。⑨中鼻甲与纸板、筛板的最小平均距离:中鼻甲前下缘距纸板9.68士2.12~,中鼻甲基板前内下缘处距纸板n.06士4.23~,中鼻甲前下缘距筛板19.%士6.46 mm,中鼻甲基板处前内下缘距筛板17.98士5.53~。⑩16例病人的筛窦CT与5例成人尸头和16例病人的鼻内镜下解剖基本一致,设钩突、中鼻甲、筛泡、上领窦开口、上领窦顶壁的峭、眶纸板、后鼻孔中央上缘设为“路标”,设鼻内镜固定位置,第1位置为中鼻甲前位置,第2位置为中鼻甲前下缘内侧位置,第3位置为中鼻甲基板位置,第4位置为后鼻孔位置。 结论:①筛窦解剖结构的径线,特别是与鼻腔某些手术保留的结构之间距离,对鼻内镜手术有重要作用。②CT扫描将为手术提供较客观准确的影像解剖学特征。③鼻内镜下手术路标的设定及鼻内镜位置的确定,将有助于筛窦解剖结构的判定,减少并发症的出现。④由于筛窦变异大,仅靠解剖测量数据来判断手术中的结构,或单凭CT及鼻内镜下图像进行手术,都是危险的,易导致并发症的出现。将解剖数据、CT和鼻内镜手术路标、鼻内镜位置结合起来,能更有利于手术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