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水下潜射航行体采用肩部主动通气的方式,不但可以起到减阻效果,还可以改善航行体出水环境。通过水洞实验的研究手段,研究通气参数对航行体的流体动力影响有助于找到最佳的通气参数,达到最佳减阻效果。水洞实验的研究中,采用提高流体的速度和降低工作段压力的方法来减小空化数,但形成自然超空泡仍旧比较困难。如果采用人工通气的办法,在航行体周围生成空泡就比较容易,将此法用于水洞实验对空泡问题的研究上。主要研究工作如下:进行了水洞实验所需的水下航行体模型的设计,采用锥形头部的航行体模型,通过主动通气的方式,用两道通气缝为航行体肩部位置提供通气,两道通气缝的宽度均可调节,通气角度亦可改变。对通气系统进行了设计,利用由流量计和压力表组成的控制面板,为航行体模型连续提供气体,以满足实验的需要。对航行体表面压力和流体动力的测量装置进行了设计,采用模型内置压力传感器的方式测量航行体表面压力,利用六分力测力天平测量航行体的流体动力,通过设计,使传感器在模型内部有效的空间内更好的排布,使模型体积更小,提高了实验的精度。对模型的尾部支撑装置进行了改良,使传感器和模型的安装和拆卸更为容易,减小了安装误差,提高了实验精度。此外还并优化了实验方案以及实验数据的采集和处理方法。利用水洞实验,开展了航行体模型在单缝通气条件下,空泡形态及流体动力特性实验研究,分析了不同通气参数条件下的空泡形态、流体动力变化情况,获得了通气体积流量、通气缝宽度和通气角度对空泡形态及流体动力特性的影响规律。利用水洞实验,开展了航行体模型在双缝通气条件下,空泡形态及流体动力特性的实验研究,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并与单缝通气情况下的实验数据对比,分析了不同开缝方式条件下,航行体的空泡形态和流体动力随第二道通气缝开闭的影响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