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凌叔华是中国20世纪短篇小说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以下简称曼斯菲尔德)是新西兰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二人因徐志摩冠与凌叔华“中国的曼殊菲儿”而被联系在一起。凌叔华与曼斯菲尔德因为具有相似的细腻真实的心理描写而被进行比较,但是在“形似”中却具有“神不似”的特点,本文将对凌叔华与曼斯菲尔德写作中表现出的时空不同之处进行分析,将凌叔华从“中国的曼殊菲儿”的称号下解放出来。本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大部分组成,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是绪论。首先介绍将要比较凌叔华和曼斯菲尔德两位作家的短篇小说作品,其次综述曼斯菲尔德和凌叔华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最后指出论文的创作思路。第二部分是正文,由三个章节组成:第一章主要在相似的“少女对恋爱的朦胧期待”女性主题下,分析凌叔华和曼斯菲尔德是如何通过女性书写的特质,来展现诗与画不同的时空特点。重点对凌叔华短篇小说《吃茶》《茶会以后》和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罗莎蓓儿惊梦记》进行对比,分析中西方不同的恋爱观。由于凌叔华与曼斯菲尔德两位作家,一个具有文人画的画家身份,一个曾经也想把大提琴家作为职业,导致二人小说中潜移默化地具备了画面感和音乐感的时空特点,通过分析凌叔华小说中对中国古代传统绘画技巧的借鉴与意境的追求和曼斯菲尔德小说对音乐的流动性和节奏的追求带来的的心理时间的绵延,展现出时空画与诗的表层特征与深层次的时空观念。第二章是在“怀旧”的情绪的相似主题下,主要对凌叔华的短篇小说《再见》《春天》与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莳萝泡菜》《心理》进行分析。凌叔华作为山水画大家,对文人山水画的追求个体自由精神自然了然于心,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讽刺的手段提醒女性应该觉醒、追求个体独立的人生。曼斯菲尔德的《莳萝泡菜》强调语词音调带来音乐感,描绘了男女双方对情感的不同态度,大量的心理描写带来了极具个人主观体验的女性书写特征,同时,二人不同的写作风格也产生了不同画与诗的空间表现并对此进行深层时空特点的分析。第三章是在“孤独”的人生主题下,分析凌叔华短篇小说《李先生》和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布里尔小姐》中孤独女人的人生困境。凌叔华认为被儒家“山水比德”封建伦理束缚住的女性如果不能认识到自己具有追求独立的个体人生的权利会陷入感伤命运的循环宿命。曼斯菲尔德则在写《布里尔小姐》时直白地表露句子的长短音调起伏都要配合布里尔小姐的神态,描写出孤独女性丧失人生精神寄托的困境。在诗画不同特征的表征时空下对此进行深入分析。第三部分是结语,主要分析凌叔华与曼斯菲尔德不同画与诗的时空特点所产生的思想性根源,凌叔华因为受中国传统庄子哲学的影响,在小说中体现出一种循环的时空观;曼斯菲尔德所在的西方国家,经历了从柏拉图的理念世界后从奥古斯丁的哲学中产生了心理时间,同时曼斯菲尔德所处的20世纪正是西方经历人本主义转向的时期,对人的直观体验的更加重视。因此曼斯菲尔德大量表现了人的心理时间已经所带来的体验,从文化传统和现实环境分析凌叔华与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画与诗不同的时空特点,最后总结和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