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奖学金是高校为促进在校生全面发展而提供的奖励资金。学生对奖学金评定结果的归因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社会公平的认知及学习的努力程度。以调查法和测验法相结合的形式,以维纳的归因理论和阿特金斯的期望-价值理论构建了大学生对奖学金评定结果归因倾向的8个维度,对自编的59道题进行了因素分析,确定32道题作为大学生对奖学金评定结果归因倾向问卷的最终题本;对最终题本进行了信度及效度分析,结果表明自编大学生对奖学金评定结果归因倾向问卷Cronbach α信度系数为0.749(p=0.000<o.01),效度为0.559,对8个一阶因子进行因素分析后,获得客观、自身两个二阶因子;自编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及效度,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应用自编大学生对奖学金评定结果归因倾向问卷、成就动机问卷(AMS)对甘肃某高校1031名大学生进行测验及分析,获得如下结论:1.大学生对奖学金评定结果主要归因于努力、能力等自身因素,总体上是积极的归因。可以由此推论,甘肃某高校奖学金评选总体上是客观、公正的。2.男生更倾向于将奖学金评定的结果归因为客观外界因素,女生更倾向于归因于自身因子,女生具有更积极的归因倾向。3.各年级大学生在外界因子、运气因子、客观因子上成正相关,即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越来越将对奖学金评定结果归因为上述因子。4.不同的父母关系、师范类学生与非师范类学生在总体归因倾向上没有差异。5.农村学生在需要因子方面显著高于城市学生;农村学生更倾向于自身因子的归因。6.理科学生更倾向于难易因子、运气因子、身心因子的归因;文科学生更加倾向于外界归因。7.多子女家庭学生需要因子方面得分显著高于独生子女,更多地倾向于自身因子的归因。8.班干部在努力因子、能力因子、运气因子、自身因子的得分显著高于普通学生,而普通学生在外界因子的得分上显著高于班干部。9.随着父母学历的降低或家庭收入的降低,学生需要因子的得分越高,学生越来越倾向于将奖学金评定结果归为自身原因。10.随着家庭结果的不完整程度加重,学生对奖学金的需求越迫切。11.家庭环境不影响学生的客观因子归因,但随着学生对家庭环境不满意度的增加,学生更多地将奖学金评定结果归为自身因子。12.以往获得奖学金或获得奖学金次数较多的学生更多地将奖学金评定结果归为内部因素;获得奖学金次数较少的学生更多地将奖学金评定结果归为外部因素。13.学生的成就动机并不影响学生获得奖学金与否及奖学金获得的等级,但避免失败的动机和学生获得奖学金的情况成显著正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