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20世纪是青年的世纪,也是呼唤“青年”的世纪。“青年”意义的变化和青年群体的崛起是近代中国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近代中国的“青年”,具有名义与实体的双重指向。无论是作为一种表达,还是作为实践的主体,都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和历史研究价值。清末民初以降,中国青年的精神气质发生了巨大改变,沉静、顺从、老成这类倍受传统社会推崇的行为标准一度让位于反抗、自我张扬、进取、奋斗的近代价值原则。青年的行动、青年的心理、青年的问题,受到社会前所未有的关注,有关青年的论说、阐释大量出现,风行一时。在沉闷的社会风气中,对创造力和开拓勇气的渴望都被表达为对“青年”这一象征符号的强烈呼唤。各色青年话语在青年身上投射的想象、期待和动员,促使了青年群体意识的觉醒。青年在这种自觉意识的驱使下,力求将自己改造成符合社会理想标准的“青年”。在这个过程中,青年实体不仅作为被塑造的对象而存在,并且还是自觉的社会塑造者。 本文以近代中国“青年”为研究主题,从“青年”名义和实体互动角度展开论述,试图探讨和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努力探讨近代中国“青年”诞生的历史过程,并揭示近代中国青年观念变化的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近代中国“青年”的出现不得不呼应大时代的要求。面对清末中国的内忧外患,知识界希望通过造一批新青年,再倚靠青年去造一个新国家。所以近代中国的青年人必须承担构建共和国家的历史任务。近代中国“青年”的诞生过程,既受到了工业化的影响,进化论的推动与滋润,也体现了构建现代民族国家的内在要求。清末民初,“青年”摆脱了以年龄为特征的具象指代,被赋予了多层象征意义。自梁启超的“少年中国之少年”开始,青年即被视为肌体活力的象征,并且天然地承担了挽救国运、建立共和国家的历史使命。“青年—国家”的象喻模式奠定了近代中国“青年”意义的基调,成为五四知识不可或缺的思想资源。 第二,力图呈现近代中国青年主体化过程,揭示近代中国青年在被塑造和自我塑造过程中所形成的身份认同意识。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新式学堂培养、塑造的大量青年人已经显露出模糊的主体意识。他们在思想上受西方共和观念的影响,行动上针砭时弊、组织社团、发动学潮,对学堂里顽固不化、压抑学生的守旧教条都表示出自己的反抗。到了五四时期,青年的主体意识实现了真正的觉醒。他们通过组织团体、发表文章,向社会传达着青年人群体的声音,新时代也为他们提供了个人解放的契机和表达思想的工具。他们在“五四精神”的启蒙下,自觉担当起唤醒民众的任务。 第三,聚焦并讨论了科学意义上的“青年”,即民国学者对“青年”的理性认知。具体包括以下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青年问题,二是青年研究的学科化雏形。实际上,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具有内在的联系。青年问题大量出现,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方面的研究者开始把青年作为研究对象,使用科学的方法展开探究,以期得出客观的结论。他们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还引入了西方青年心理学等理论和知识,推进了青年新知识的传播。 具体而言,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讨论从传统向现代过渡过程中“青年”的诞生过程,重点是依据《少年中国说》这一典型文本出发,探讨“青年”所具有的近代涵义以及“青年”话语流行的原因。 第二章主要考察经历五四运动思想洗礼的知识群体如何从具体的实践层面建构青年与国家关系的历史。通过对五四“新青年”相关表述的分析,揭示五四青年价值追求的双重取向,一是自觉承担改造国家的重任,二是对民主、自由、平等、权利等近代观念的诉求。青年从被唤醒到青年开始进行自我表达,再到“青年”以群体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主体力量,反映了近代青年群体在历史过程中不断觉醒而形成的身份认同。 第三章以五四时期的“青年”作为个案进行分析,探讨“五四”如何塑造“青年”,青年群体又如何塑造了五四时代。笔者以代表性刊物《新青年》和李大钊的青春观作为典型进行分析,从宏观上把握五四时代所体现出的青年精神;再者,围绕“青年”和“老年”话语地位变化进行考察,凸显“青年”话语不断上升的态势。最后以少年中国学会为例考察五四青年结成组织而进行的活动。 第四章探讨的重点是作为科学研究对象的“青年”,主要考察了民国时期出现的关于“青年”的新知识、新问题与民国时期青年研究的关系。作者分别回答了青年为何成为被关注的研究对象,青年问题又如何成了一个社会问题,并从“青年期”概念的引入、青年心理学研究的学科化、青年期的心理及行为特征,青年新知识的传播与应用多个方面,对民国时期的青年研究作了梳理。 第五章从政党争夺青年角度切入,考察“青年”话语再造,青年群体如何投身“革命”以及被“革命”重新塑造的过程。在本章里,笔者特以青年节的设立为个案,通过国共两党在青年节日纪念问题上的不同阐述,以“五四”是如何从纪念日成为青年节的问题出发,分析国共两党在对待“五四”上的态度差异,探讨两党在青年问题上不同的政治考量以及在争取青年上的较量。 总之,通过以上五章的论述,本文初步重构了近代中国“青年”生成与再造的整体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