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就像《中庸》谈“性命”问题乃是为“修道”之“教”那样,《孔子家语·本命解》也是从天道“性命”入手,进而论述男女婚姻和丧礼等社会生活问题。人顺道而行,即顺应天地自然之理。人承顺天赋之“命”,正如《郭店楚简》所言“始者近情,终者近义”,对于天命与情性的思考是为了给“婚姻”“丧葬”等问题以根本的、合理的解释。随着对《孔子家语》研究的逐渐深入,其中很多重要篇章的学术价值逐渐被人们认知和使用,但对《本命解》的认识还是初步的,还基本局限于文献层面,人们极少关注到对其义理的阐发。按照该篇的论述,“命”根源于天,又是“性”的开端。有始则必有终,死是生的结束。性生阴阳,男女到一定年龄结婚,阴阳化育,新的生命开始。可见,本篇由此开展的论述具有较高的理论深度,值得给予特别的重视。研究《本命解》及相关问题,首先要关注到《本命解》与《大戴礼记·本命》《礼记·丧服四制》在文本上的相似性,对其进行详细对比校勘。梳理三篇文献之间的关系,发现三篇文献皆非伪作,同时它们之间联系密切,拥有相同的材料来源,在研究过程中可互相校勘借鉴。另外,通过对文献的比勘,在细致研究的基础上对《本命解》的内容进行去取,以期深刻、全面的研究孔子对生命历程中重大事件的理解。思想是对现实的反映,孔子所关心的总是与社会现实密切相关的问题,离不开“养生送死之节”之类的现实生活。在孔子看来,“婚姻”“丧葬”皆是人生大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命解》记载了孔子对“性命”、婚姻、丧葬等内容的深刻理解,孔子在深刻理解“性命”问题的基础上而阐发其对生命的理解与感悟,也使人们对长期存在偏见的问题,诸如婚姻关系中的“五不取”“七出”“三不去”等破除了误解,有了新的认识。在孔子儒家思想体系中,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和使命,需顺应“天命”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在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中,逐渐完满自己的人生经历,体悟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在漫长的社会历程中,人们通过对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逐渐明晰了人在生命历程中所需经历的重要事件及其蕴含的意义与影响。孔子儒家在此基础上强调其所包含的深刻价值,帮助世人成长,理解和实现生命的价值。同时,孔子儒家认为个人成长与社会和谐密切关联,因而对社会关系的处理尤为重要。为应对一系列复杂的人际关系,孔子儒家提倡并重视礼仪,但不拘泥于礼仪形式,更为强调内心的诚敬和其对社会的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