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70年代中期,亚洲最贫困的国家孟加拉国首创了全新的小额信贷的制度和方法。借鉴孟加拉GB模式,我国于1993年10月创建了全国首家开发扶贫试验组织——易县扶贫经济合作社,进行了大胆探索和有益尝试。到目前,小额信贷在我国获得很大进展,取得了显著的扶贫效果。但同时在实施过程中仍然面临许多理论和实践上的难题,自身也有不完善之处,仍需进一步探索实践。
本文以农村小额信贷理论为基础,采用理论分析、对比分析和案例研究等方法,进行了如下四个方面的研究:
第一,系统分析了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发展现状。通过研究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性质、职能和地位,总结出其在支持农业生产,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小额信贷对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
第二,对农村小额信贷进行了系统分析,回顾了农村小额信贷的起源、特征及操作原则;同时介绍了五种农户小额贷款的形式和小额信贷风险的常见类型及防范对策;重点研究了农村小额信贷在我国的推广发展并总结出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第三,对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实施进行了典型案例研究。通过分析A市的基本经济发展状况和该市农户小额信贷的实施情况,归纳总结出该市在实施农户小额信贷过程中的积极效果、经验,并提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四,对我国农户小额信贷模式进行优化设计。借鉴国际小额信贷发展经验,结合我国自身特点,探讨适合我国国情发展的农村小额信贷的运行机制,对现行的农村小额信贷的运行机制进行优化设计,以切实解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资金“瓶颈”制约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