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综合采用了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专家访谈法对2006年女子世界杯赛12支球队42场比赛前场进攻战术运用的总体特征进行观察、统计、分析、归纳和总结,通过研究,认为本届女子曲棍球世界杯赛在前场进攻战术的运用中有以下特点:所有参赛球队都抛弃了过去半攻半守的保守打法,而转向精彩激烈的全攻全守打法,阵形也由过去的“5—3—2”或“4—3—3”阵形转为目前的“3—3—3—1”或“2—4—3—1”阵形,攻守更加趋向平衡。在攻入前场区的战术形式上,各队主要采用阵地进攻,并以中长传和任意球配合进攻作为主要的进攻战术手段;进攻路线以右路为主;中场是发动攻入前场区进攻的最佳区域;快速反击做为攻入前场区的辅助手段,在进攻的成功率上有较高效率。前场区有效进攻的战术形式是边路传中,这种方式相对来讲便于突破发动进攻,能创造较好的进入射门区并射门的机会;在防守队员未到位或未完全到位,而接应队员已经前插到位的情况下,传中的效果最好;右边路处于攻击的正手位,便于球员发挥各种技战术水平,是较为理想的传中区域。曲棍球运动对射门区域的严格限制,使得射门的难度日渐增大,直接进球的机率越来越低,补射成为完成最后射门的主要手段;在射门区域的选择上还是以距离球门近、射门角度大的区域为主;在进球时段上没有明显的区别,全场各个时段都存在进球的可能,尤其是在比赛结束前的最后一个时间段,进球数量增加较多,球员应在比赛的各个时间段都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在射门得分所采取的进攻方式中,抢点直接射的次数和进球比例最高;进球最多的依然是前锋,其次为前卫队员、后卫队员。曲棍球比赛中,前场任意球和短角球是最主要的进攻和得分方式。前场任意球进攻的战术特征是:获得次数较多的区域在前场区中路,其次为右边路;在组织进攻的具体战术手段上,配合进攻的次数比直接传入次数要多,但在构成射门的效果上不如直接传入;直接射入的方式主要集中在中路3个区域,而边路4个区域内则主要采用配合进攻的方式;从进攻效果来看,各队进攻的能力普遍较强,但在射门效率上,强队远远高于弱队。短角球是本届杯赛各队取胜的重要法宝,很多场次的比赛是靠短角球的成功来取得胜利的。其战术运用最有效的方式是配合进攻战术,世界强队与弱队在短角球运用上的主要差距表现在射门的效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