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社会经济领域民众对自由和民主的权利诉求日益高涨,在过去,我们习惯于依靠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来拧合公共思想、创造公共利益,媒体将公众诉求转达给相关政府机构,而现在,有了互联网的工具,民众完全可以跳过媒体这个渠道,直接通过互联网与政府达成意见沟通,进而对媒体、对政府的决策施加一定的影响。这种互动性是互联网的根本属性,网络问政作为网络在参政问政领域的表现形式,其互动性如何,受哪些因素影响,这些问题非常值得研究。本研究将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案例分析与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以北京市网络问政平台为例,采集北京市政务微博与首都之窗政府行风热线的相关数据,利用统计方法与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网络问政平台运行互动性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目的是考察当前我国各类网络问政平台运行互动性的影响因素(以微博与市长信箱这两类平台为主),并进一步剖析基于网络问政平台的这些特征,民众对网络问政的关注点究竟在哪里。此外,本研究试图在杜威的民主生活方式理论下,试图通过网络问政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分析框架,对政府在网络模式下的责任与回应性进行新的限定,并为中国的网络问政进一步的有效推进提出一些对策建议,通过对网络问政的规范化、制度化、理论化,解决当前网络问政存在的种种非理性现象与弊端,使网络问政真正成为公众参与政府决策、缓和社会发展矛盾的高效途径。本研究的分目标包括:梳理网络问政平台的种类;辨析不同种类网络问政平台的特点;以北京市为例,分析不同种类网络问政平台运行效率的决定因素;对现实中不同类型网络问政平台的系统化建设提供建议;依据实证性探索的结论,分析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网络问政平台的建设路径与方向。本研究的结论可以概括为,无论未来网络问政的工具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有形式更加多样性的改进,但政府对网络问政的重视都是必要的,否则,网络问政就会只流于形式,达不到真正的问政于民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