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学科分类流变研究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iwai123456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晚清时期的“七科分学”到当下学科分类齐全、综合交叉学科大量兴起并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研究的崭新课题,我国大学学科分类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发展过程。本研究以时间为线索,运用文献法、比较法、历史研究法、个案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阐述了清末、民国、新中国成立之初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我国四个历史时期的大学学科分类及特点,本研究的重点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大学学科分类及其特点、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对策。清末,受“西学东渐”的影响,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开始转型,西方学术在中国学界也得到广泛认可,具有近代意义的学科分类制度得以确立。然而,在封建社会这一时代背景下,清末知识分子具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他们在对西方学科分类思想进行移植时缺乏批判的眼光和理性的态度,在“中体西用”的主导思想下,重视经学科,舍弃哲学科。民国时期,为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国民政府对教育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学科分类方面,废除经学科体现出彻底反封建的教育思想,增设哲学科使我国学科分类更加健全、更加科学,具有重要进步意义。同时,民国时期的大学拥有较大的学科专业设置权,这对促使高校形成自身办学特色具有积极作用。新中国成立初期(新中国成立至“文革”前),我国教育完全照搬苏联模式,大学不再具有学科设置权,如何对学科进行分类完全由政府决定,且完全否定“通才”教育思想,提倡“专才”教育模式,为了培养“专家”而对学科划分过细,造成学生专业面过窄,包括当时国家“重工轻文”,重视工科的同时大量消减文学科,都对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带来诸多不利影响。由于“文革”时期我国高等教育系统大肆遭到破坏,本研究在对大学学科分类进行研究时,略过“文革”时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科分类在制度层面得到进一步完善,学科划分逐渐宽化、综合交叉学科大量兴起、工科与文科比例趋于协调、政府权力下放等。然而仍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在“简政放权”的大背景下,政府虽然逐渐赋予高校审批设置专业的权力,但是由于长期以来高校都处于被动的服从地位,主体意识和自主能力不足,导致其自主权落实乏力;学科门类少,一、二、三级学科越分越多、越分越细,学科分类不够科学,过于追求大而全;学科结构与市场需求不匹配,造成人才浪费等。为此,必须提高学科分类科学性、落实高校自主权、使学科结构与市场需求相匹配。以史为鉴,可知兴衰。本研究的目的就是以史为鉴并以发展的眼光客观看待我国现行大学学科分类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为我国大学学科分类制度更加完善提出建设性意见,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其他文献
胡杨种子实生苗性状分离严重、成材困难,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因而发展速度快、效率高、集约化程度高的温室扦插育苗技术对提升胡杨良种繁育具有重要的意义。文中介绍了胡杨的温
商业老街以其传统的商业氛围、街区空间及风貌要素成为城市空间中极富魅力的场所。但目前在老街的改造中往往漠视传统要素,导致改造的结果往往不尽人意,使老街失去了特色,使
<正>2018年5月5日,西南大学田家炳教育书院涵慧厅。纪录片《马克思是对的》刚刚播放完毕,王景宇又朗诵起《共产党宣言》。随后,郭思敏、马鹏鹏、李德、李鑫、王鹏辉、储锦铖6
为研究羧酸酯单体对缓释型聚羧酸超塑化剂(PCE)缓释及其分散性能的影响,首先系统测定了不同结构的羧酸酯单体在pH=12.0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水解率随反应时间的变化趋势,通过线性
静脉留置针是临床输液较好的措施之一,既减少了住院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又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已逐渐取代了传统的一次性钢针。2011年我院对241例老年住院患者使用静脉留
对一株具有产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能力的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MJ0301)进行发酵培养基成分优化,以提高该菌产GABA能力。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碳源
事业单位与企业单位有较大的区别,它有自身独特的特点,为了保证事业单位的良好运作,就需要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体系。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繁荣,各种事业单位也面临着
目的:利用锥形束CT(CBCT)扫描评估辽宁地区汉族人下颌第二恒磨牙牙根和根管数目的情况。方法:调取于我院口腔科行CBCT扫描患者的图像资料,统计分析下颌第二恒磨牙牙根和根管数目的
【正】 发展旅游事业要具备的条件很多,但最主要的是要有可供游人参观游览的项目。在这一点上我国是得天独厚的,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丰富多采,遍布全国
现阶段,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绿色建筑设计出现在了人们生活之中。本文对绿色建筑设计的概念和特征进行分析,并对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策略进行研究,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