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于北京周边县区、湖北大老岭山区以及陕西安康地区分别调查栗疫病发生情况,采集病原栗疫菌菌株(Cryphonectria parasitica)并进行营养体亲和性试验。结果表明北京板栗栽培区和陕西安康地区野生栗栗疫病发病率较高,局部地区危害严重,湖北大老岭山区栗疫病发病率低,危害轻微。从野外调查的情况来看,中国所有的三种野生栗属植物中,锥栗(Castanea. henry i)发病率最高,板栗(C. mollissima)次之,茅栗(C.seguinii Dode.)发病率最低。北京地区菌株群体营养体亲和型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s diversity index)极显著低于湖北菌株群体和陕西菌株群体,而陕西与湖北菌株群体营养体亲和型多样性指数没有显著差异。此外,随机选取湖北、陕西野生栗栗疫菌部分菌株,利用特异性引物,通过普通PCR和巢氏PCR,对其交配型进行测定,发现陕西与湖北野生栗菌株群体中均存在MAT-1与MAT-2两种交配型的菌株。另外,通过PCR扩增,两地的野生菌株群体里均发现同时具有两种交配型基因的菌株,其中陕西群体此类菌株比例较大,湖北菌株比例较小。选取部分上述菌株中的部分进行板栗枝条离体接种,并与北美强致病性菌株EP155的毒力比较,发现大部分野生菌株为强毒力菌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