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疫菌营养体亲和型多样性比较及野生栗栗疫菌交配型的分子检测

来源 :北京林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nlib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于北京周边县区、湖北大老岭山区以及陕西安康地区分别调查栗疫病发生情况,采集病原栗疫菌菌株(Cryphonectria parasitica)并进行营养体亲和性试验。结果表明北京板栗栽培区和陕西安康地区野生栗栗疫病发病率较高,局部地区危害严重,湖北大老岭山区栗疫病发病率低,危害轻微。从野外调查的情况来看,中国所有的三种野生栗属植物中,锥栗(Castanea. henry i)发病率最高,板栗(C. mollissima)次之,茅栗(C.seguinii Dode.)发病率最低。北京地区菌株群体营养体亲和型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s diversity index)极显著低于湖北菌株群体和陕西菌株群体,而陕西与湖北菌株群体营养体亲和型多样性指数没有显著差异。此外,随机选取湖北、陕西野生栗栗疫菌部分菌株,利用特异性引物,通过普通PCR和巢氏PCR,对其交配型进行测定,发现陕西与湖北野生栗菌株群体中均存在MAT-1与MAT-2两种交配型的菌株。另外,通过PCR扩增,两地的野生菌株群体里均发现同时具有两种交配型基因的菌株,其中陕西群体此类菌株比例较大,湖北菌株比例较小。选取部分上述菌株中的部分进行板栗枝条离体接种,并与北美强致病性菌株EP155的毒力比较,发现大部分野生菌株为强毒力菌株。
其他文献
红脂大小蠹是我国一重要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主要危害油松、白皮松和华山松,目前已扩散到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北京等地。作为一种外来入侵物种,红脂大小蠹入侵后的危害
本研究以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内同一海拔水平的原始阔叶红松林与其不同演替和恢复阶段的白桦山杨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嵌套式回归方法建立了林内主要灌木种(共25种)的生物量模
本文以北京市怀柔区琉璃河河段为试验对象,采用土壤生物工程措施,选取了沙柳(Salix cheilophila Schneid.)和金丝柳(Salix alba var. tristis)为植物材料,应用扦插,埋根,梢捆
外源基因删除系统在近年来成为了解决植物转基因生物安全性问题的一种极具潜力的方法。本文将以小叶杨叶片以及叶柄为外植体来建立小叶杨高效再生体系、农杆菌介导法转化小叶
侧柏是北京市山区重要的造林树种,北京山区现有侧柏林59816.8hm2,占山区生态公益林总面积的20%左右,其总体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首都的生态环境建设。科学的森林抚育,可以有
土壤水分状况是影响作物产量的一个主要因素,对于大田作物,灌溉是补给土壤水分的重要措施之一。而对于设施农业而言,灌溉是农作物获得水分的唯一途径。本文以黄瓜为供试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