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蒙学经典《弟子规》翻译的韵律音系学研究

来源 :江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m_imb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蒙学经典里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文化和优良品德。千古流传的蒙学经典,既是中国语言文字的精华和典范,也蕴蓄了深厚的民族精神和道德品质,是历史馈赠于后世的精品教育资源。这些教材本身的优势成为古代启蒙教育维持久远、成绩卓越的重要原因。蒙学经典以句式短小、易于发音、劝诫为主为主要特征,大多适合吟诵。在中国,汉语的诗词文赋大部分是以吟诵的方式创作出来的,所以也只有通过吟诵的方式,才能深刻体会其精神内涵和审美韵味,尤其对于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非常有效。《弟子规》作为传统蒙学教材的一种,以三字一句,合辙押韵,循循善诱的特征成为继“三百千”之后又一脍炙人口的作品,是启蒙养正,教育弟子敦伦尽份、防邪存诚的最佳读物,也是适宜吟诵的优秀作品之一。
  但前人对蒙学的研究,不外乎其对文化、教育、道德养成方面的探讨,鲜少涉及吟诵,更不用说在声音传达效果方面的研究。基于这一现状,本研究选取《弟子规》为研究材料,以韵律音系学为理论基础,从《弟子规》的吟诵特征出发,通过提取相关声学参数,以定量统计和定性分析的方法对《弟子规》三个译本同原文本吟诵特征的顺应程度进行对比,探讨适宜儿童诵读和记忆的翻译规范。
  本研究选取李毓秀所著,后经贾存仁修改后的《弟子规》为原语文本,赵彦春,顾丹柯和美国国际译经学院英译本为目的语文本分别建立语音语料库。研究参数包含句末响音、韵律形式、音长和音高。在语音合成部分,使用语音合成软件Interphonic5.0进行合成,其次用Praat软件对语音文件进行标注,提取音高和音长数据,并对其中具有显著性差异的句子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对比各译本在句末响音、韵律形式、音长和音高部分的差异探究各文本对原文吟诵特征的顺应程度。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在句末响音部分,总体来说,三个译本都较为注重句末响音的使用。通过对句末响音的使用数量、元音的使用数量进行分析,美译本在句末响音的使用总量上最多,但顾译本较赵译本和美译本更为注重元音的使用。因元音是三种响音类型中最适合儿童发音的音节,所以就译本对儿童发音的难易程度来说,顾译本的可读性更高。
  (2)在对赵译本和顾译本的韵律形式进行分析之后,我们认为赵译本的韵律性最强,也更为适合儿童诵读。在尾韵的运用数量上,赵译本通篇压尾韵,其韵律形式为英诗典型的aabb型韵式,更符合诗体。且采用三词一句严格对应中文三字一句的形式,结构严谨、整齐。而顾译本虽然也较为注重对原文韵律的再现,但其文体属于散文,且韵律形式规律性不强。
  (3)通过对时长的统计分析发现,赵译本以平均句长1.052s与原文平均时长0.747s最为相近。其时长最短,最为简洁,在可读性和简洁性上更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程度。其余三个译本平均句长都大于2s,与原文差异较大。进行文本分析时我们发现,赵译本时长之所以最短是因为其严格仿照《弟子规》三字一句的形式,省略了部分语法成分,而顾译本和美译本的语法成分则比较完整。这就导致他们两个的译本时长较长,不利于诵读和记忆。
  (4)通过对音调范围和音高起伏度的分析我们得出:顾译本在音调范围的走势上与原文呈现高度的相似性,且其音高起伏度的上线和中线兼具感叹句和祈使句的特征,不仅达到了劝诫性的目的,且更易让儿童产生共鸣、乐于接纳。因此,顾译本较其它两个译本更为符合原文的劝诫性特征。
其他文献
福柯一生都在致力于对现代理性的批判,尤其是他提出的“异托邦”的思想几乎贯穿了福柯的全部学说,“异托邦”不仅仅是一种空间哲学思想,也是重新思考文学诸问题的崭新路径,本文企图沿着这条路径通过对福柯相关言论的梳理,从而重点探究福柯的文学观,试图廓清福柯文学思想的全貌。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主要论述福柯“异托邦”思想提出的过程与内涵。“异托邦”相对于“乌托邦”而言,是真实存在的空间,“异托邦”是一种
学位
“非虚构”写作有别于传统虚构文学的写作方式,它鼓励作家走出书斋,通过调查访问再结合作者的观察和思考探究事件和生活的原本面貌,它强调文学的真实性和作者的在场性这种建立在行动和情感基础上的“双重真实”。  今天的现实生活比虚构的作品更有趣,当传统的虚构文学缺乏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反映时,“非虚构”作为现实主义文学精神的回归更能适应当下社会对文学的要求。“非虚构”写作成为当下一种新的写作姿态,直面现实社会
学位
尼扎米·甘吉维(1141—1209)是波斯古典文学史上闻名遐迩的伟大诗人,他毕生从事于波斯语诗歌的创作,留下了《五卷诗》以及一部分优秀的抒情诗并被译成多种语言版本,对后世影响极大。无论其作品所表达的情意、智慧、哲学思想,还是在运用波斯书面语进行创作时获得的艺术造诣,都使得他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尤其是他流利的语言特点,使他比萨迪、哈菲兹、毛拉纳、菲尔多西、海亚姆等其他诗人的艺术表现力显得更加突出。可以
本文研究的课题是“汉阿时间副词的比较研究——兼论阿语留学生时间副词的习得策略”。中国“一带一路”政策实施以来,中国与沿线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更加密切,沿线各国对通晓汉语的各类人才的需求量也大大增加,同时伴随着全球汉语热的不断升温,阿拉伯国家在国内外的汉语学习者显著增多。阿拉伯学生在学习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意义和用法较为复杂的时间副词时,往往感到十分困难并经常出现偏误。本次研究能更好地帮助阿语
学位
成语作为汉语和阿拉伯语词汇家族中固定短语的重要类别,具有结构凝固稳定,意义整体自足等特点。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学者们开始从句法、语义、语用等方面对汉语成语进行多角度的研究。成语作为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的智慧和文化传统来源,不论在中国还是阿拉伯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交际作用。本文主要研究汉语与阿拉伯成语的对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论述。  第一章绪论部分论述了选题缘起以及选题意义,对以往的研究成
学位
近年来,“70”后作家付秀莹的作品在文学界脱颖而出,其清新隽秀的笔墨,形象饱满的人物,展现了当代人在现代社会环境下的生存状态:面临生存困境选择逃离现实与逃离之后陷入精神困境的迷茫。在她的作品中“逃逸”始终是一个离不开的话题。通过具体的文本分析,研究其作品中逃逸主题的呈现,能够更深层次理解这位被标榜为乡土作家的真实写作情感:对当下社会中焦虑不安的现代人面对困境纷纷选择逃离的理解,对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给
学位
判官作为一种职事官,分布范围极广,考虑到与诗歌创作的密切性程度,本文所论述的判官范围限定在方镇使府内。在方镇使府中,判官虽然是位居上介的中层文官,却不是朝廷正式官员。判官需凭借府主奏请的朝、宪衔作为迁转的凭据,因此,士人们并不把判官作为仕途生涯的终极追求,那些怀着复杂动机入职幕府的判官们也将这种复杂的心态反映在了他们的诗歌创作中。  本文选取五位著名诗人在任职判官期间创作的诗歌进行研究,共搜集到诗
学位
随着我国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环境保护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贵州这个曾经被新闻报道形容为“贫穷落后、穷山恶水”的省份,如今依托其独特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成为了全国生态保护的模范省份。因此,对体现当地生态文明建设过程的环境新闻报道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鉴于此,本文整合韩礼德的及物性系统和费尔克劳夫的三维批评话语分析模型作为理论框架,对1999-2018《贵州日报》中的环境新闻样
在英语中常见一个动作或者事件由两个联系在一起的动词描述;其中,第一个动词叫做链接动词,引出动作链,第二个动词是非限定形式并阐明了具体的动作。包含链接动词的结构叫做链接动词结构。Huddleston 和Pullum (2002) 依据链接动词和非限定动词之间名词短语的有无将链接动词结构分为简单链接动词结构(simple CVCs)和复杂链接动词结构(complex CVCs)。本文重点研究简单链接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