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蒙学经典里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文化和优良品德。千古流传的蒙学经典,既是中国语言文字的精华和典范,也蕴蓄了深厚的民族精神和道德品质,是历史馈赠于后世的精品教育资源。这些教材本身的优势成为古代启蒙教育维持久远、成绩卓越的重要原因。蒙学经典以句式短小、易于发音、劝诫为主为主要特征,大多适合吟诵。在中国,汉语的诗词文赋大部分是以吟诵的方式创作出来的,所以也只有通过吟诵的方式,才能深刻体会其精神内涵和审美韵味,尤其对于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非常有效。《弟子规》作为传统蒙学教材的一种,以三字一句,合辙押韵,循循善诱的特征成为继“三百千”之后又一脍炙人口的作品,是启蒙养正,教育弟子敦伦尽份、防邪存诚的最佳读物,也是适宜吟诵的优秀作品之一。
但前人对蒙学的研究,不外乎其对文化、教育、道德养成方面的探讨,鲜少涉及吟诵,更不用说在声音传达效果方面的研究。基于这一现状,本研究选取《弟子规》为研究材料,以韵律音系学为理论基础,从《弟子规》的吟诵特征出发,通过提取相关声学参数,以定量统计和定性分析的方法对《弟子规》三个译本同原文本吟诵特征的顺应程度进行对比,探讨适宜儿童诵读和记忆的翻译规范。
本研究选取李毓秀所著,后经贾存仁修改后的《弟子规》为原语文本,赵彦春,顾丹柯和美国国际译经学院英译本为目的语文本分别建立语音语料库。研究参数包含句末响音、韵律形式、音长和音高。在语音合成部分,使用语音合成软件Interphonic5.0进行合成,其次用Praat软件对语音文件进行标注,提取音高和音长数据,并对其中具有显著性差异的句子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对比各译本在句末响音、韵律形式、音长和音高部分的差异探究各文本对原文吟诵特征的顺应程度。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在句末响音部分,总体来说,三个译本都较为注重句末响音的使用。通过对句末响音的使用数量、元音的使用数量进行分析,美译本在句末响音的使用总量上最多,但顾译本较赵译本和美译本更为注重元音的使用。因元音是三种响音类型中最适合儿童发音的音节,所以就译本对儿童发音的难易程度来说,顾译本的可读性更高。
(2)在对赵译本和顾译本的韵律形式进行分析之后,我们认为赵译本的韵律性最强,也更为适合儿童诵读。在尾韵的运用数量上,赵译本通篇压尾韵,其韵律形式为英诗典型的aabb型韵式,更符合诗体。且采用三词一句严格对应中文三字一句的形式,结构严谨、整齐。而顾译本虽然也较为注重对原文韵律的再现,但其文体属于散文,且韵律形式规律性不强。
(3)通过对时长的统计分析发现,赵译本以平均句长1.052s与原文平均时长0.747s最为相近。其时长最短,最为简洁,在可读性和简洁性上更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程度。其余三个译本平均句长都大于2s,与原文差异较大。进行文本分析时我们发现,赵译本时长之所以最短是因为其严格仿照《弟子规》三字一句的形式,省略了部分语法成分,而顾译本和美译本的语法成分则比较完整。这就导致他们两个的译本时长较长,不利于诵读和记忆。
(4)通过对音调范围和音高起伏度的分析我们得出:顾译本在音调范围的走势上与原文呈现高度的相似性,且其音高起伏度的上线和中线兼具感叹句和祈使句的特征,不仅达到了劝诫性的目的,且更易让儿童产生共鸣、乐于接纳。因此,顾译本较其它两个译本更为符合原文的劝诫性特征。
但前人对蒙学的研究,不外乎其对文化、教育、道德养成方面的探讨,鲜少涉及吟诵,更不用说在声音传达效果方面的研究。基于这一现状,本研究选取《弟子规》为研究材料,以韵律音系学为理论基础,从《弟子规》的吟诵特征出发,通过提取相关声学参数,以定量统计和定性分析的方法对《弟子规》三个译本同原文本吟诵特征的顺应程度进行对比,探讨适宜儿童诵读和记忆的翻译规范。
本研究选取李毓秀所著,后经贾存仁修改后的《弟子规》为原语文本,赵彦春,顾丹柯和美国国际译经学院英译本为目的语文本分别建立语音语料库。研究参数包含句末响音、韵律形式、音长和音高。在语音合成部分,使用语音合成软件Interphonic5.0进行合成,其次用Praat软件对语音文件进行标注,提取音高和音长数据,并对其中具有显著性差异的句子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对比各译本在句末响音、韵律形式、音长和音高部分的差异探究各文本对原文吟诵特征的顺应程度。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在句末响音部分,总体来说,三个译本都较为注重句末响音的使用。通过对句末响音的使用数量、元音的使用数量进行分析,美译本在句末响音的使用总量上最多,但顾译本较赵译本和美译本更为注重元音的使用。因元音是三种响音类型中最适合儿童发音的音节,所以就译本对儿童发音的难易程度来说,顾译本的可读性更高。
(2)在对赵译本和顾译本的韵律形式进行分析之后,我们认为赵译本的韵律性最强,也更为适合儿童诵读。在尾韵的运用数量上,赵译本通篇压尾韵,其韵律形式为英诗典型的aabb型韵式,更符合诗体。且采用三词一句严格对应中文三字一句的形式,结构严谨、整齐。而顾译本虽然也较为注重对原文韵律的再现,但其文体属于散文,且韵律形式规律性不强。
(3)通过对时长的统计分析发现,赵译本以平均句长1.052s与原文平均时长0.747s最为相近。其时长最短,最为简洁,在可读性和简洁性上更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程度。其余三个译本平均句长都大于2s,与原文差异较大。进行文本分析时我们发现,赵译本时长之所以最短是因为其严格仿照《弟子规》三字一句的形式,省略了部分语法成分,而顾译本和美译本的语法成分则比较完整。这就导致他们两个的译本时长较长,不利于诵读和记忆。
(4)通过对音调范围和音高起伏度的分析我们得出:顾译本在音调范围的走势上与原文呈现高度的相似性,且其音高起伏度的上线和中线兼具感叹句和祈使句的特征,不仅达到了劝诫性的目的,且更易让儿童产生共鸣、乐于接纳。因此,顾译本较其它两个译本更为符合原文的劝诫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