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宪政的模式搜索——以国家主义派与共产主义者的思想交锋为中心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ich198706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的国家主义派,是指以国家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政治集团——中国青年党为代表的狭义的国家主义派。最初的国家主义派和共产主义者从少年中国学会会员分化而来,他们在少年中国学会成立之初就显示了不同的旨趣,这种不同导致他们各自成立了以国家主义为基点的中国青年党,以及以共产主义为目标的中国共产党。在后来的政治实践中,二者在追求宪政的道路上虽然有过政治合作,也有种种冲突。合作是由于民族矛盾的上升需要一致对外,以及结束国民党一党专政的共同要求,冲突则与其理论的分歧密切相关。这种分歧主要反映:在走向宪政的路径是实行“全民革命”还是“世界革命”,是通过“阶级调和”还是“阶级斗争”;在宪政的模式上,是建立一个全民福利的宪政共和国,还是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新民主主义宪政共和国。其各自宪政模式的构建,均有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而其思想的哲学基础,则分别为生物史观与唯物史观。二者对宪政模式的探索最终因为中国共产主义者有“三大法宝”而取得了成功,建立了人民联合政府——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国家主义派虽然帮助国民政府制定了文本意义上近乎“完美”的《中华民国宪法》,并促使国民大会通过而付诸实施,使近代民主宪政在中国变为现实,但终因所依附的国民政府在大陆的军事失败而昙花一现。共产主义者和国家主义派宪政模式探索的成败,既是阶级和实力较量的结果,也与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不同,以及历史观的选择密切相关,但是它们均为未来中国式的宪政模式的建构提供了具有历史价值的思想资源。
其他文献
雅斯贝尔斯的历史轴心期理论是他的整个哲学理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他的历史理论中他提出了自己历史哲学的观点,并试图抵制当时日益盛行的虚无主义。他把人类对于社会历史发
学位
葛兰西被公认为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兴起的“欧洲共产主义”思想奠基人。葛兰西结合“十月革命”的胜利和西欧资本主义条件下革命道路的探索,认为需要用无产阶级的革命意志打碎
思想虽无形无状,却常能润物无声,并于有用之时迸发出力量。中国思想发端早且底蕴深厚,但本身不同于西方思想的内涵本质与行文的逻辑结构,总是叫人产生一种其是静止的,无用之
文章从马克思恩格斯原著出发,论述了马克思利益观的萌芽、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并提炼出马克思关于利益的历史唯物主义认识。   文章共分五部分:第一章,勾勒马克思利益观的形
学位
作为当今最杰出的科学哲学家之一,戴维·胡尔在潜心研究生物进化理论的基础上,将科学视为一个选择的过程。在其富有创造性的理论中,与先前科学哲学家从宏观方向阐发的视角不
学位
蒂里希是当代西方哲学思潮中具有代表性的思想家之一。本文从存在的勇气的维度入手对他的思想作了研究,把蒂里希的哲学思想置于20世纪西方整体思潮中加以审视,进而把握其理论
现代科技和工业的飞速发展在带给人类福音的同时,也引发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能源枯竭等一系列严重问题。大力推进生态工业园的建设与发展,是解决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等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