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的国家主义派,是指以国家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政治集团——中国青年党为代表的狭义的国家主义派。最初的国家主义派和共产主义者从少年中国学会会员分化而来,他们在少年中国学会成立之初就显示了不同的旨趣,这种不同导致他们各自成立了以国家主义为基点的中国青年党,以及以共产主义为目标的中国共产党。在后来的政治实践中,二者在追求宪政的道路上虽然有过政治合作,也有种种冲突。合作是由于民族矛盾的上升需要一致对外,以及结束国民党一党专政的共同要求,冲突则与其理论的分歧密切相关。这种分歧主要反映:在走向宪政的路径是实行“全民革命”还是“世界革命”,是通过“阶级调和”还是“阶级斗争”;在宪政的模式上,是建立一个全民福利的宪政共和国,还是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新民主主义宪政共和国。其各自宪政模式的构建,均有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而其思想的哲学基础,则分别为生物史观与唯物史观。二者对宪政模式的探索最终因为中国共产主义者有“三大法宝”而取得了成功,建立了人民联合政府——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国家主义派虽然帮助国民政府制定了文本意义上近乎“完美”的《中华民国宪法》,并促使国民大会通过而付诸实施,使近代民主宪政在中国变为现实,但终因所依附的国民政府在大陆的军事失败而昙花一现。共产主义者和国家主义派宪政模式探索的成败,既是阶级和实力较量的结果,也与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不同,以及历史观的选择密切相关,但是它们均为未来中国式的宪政模式的建构提供了具有历史价值的思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