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多发伤患者血栓弹力图指标的动态变化规律、与常规凝血指标的关系,以及温度对血栓弹力图检测结果的影响,从而评估血栓弹力图在多发伤患者中应用的价值。方法:本实验为前瞻性观察研究,研究对象为2010年1月-2010年6月收住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急诊监护室(EICU)的多发伤患者。检测患者第1、3、7天血栓弹力图各指标{R (reaction time)、K(clot formation time)、Angle(rate of clot formation)、MA (maximum amplitude)、CI(coagulation index)}、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 PL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IB)、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 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及不同温度下(37℃、35℃、33℃)血栓弹力图的各指标(R、K、angle、MA、CI)。记录受伤后第一天的损伤严重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 IS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ore GCS)、急性生理及慢性健康评分Ⅱ系统(Acute physiology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APACHII)。采用SPSS17.0或SigmaStat3.5统计软件包,分析多发伤患者伤后血栓弹力图指标的动态变化规律,比较不同损伤程度、不同预后患者血栓弹力图指标的变化特点及差异。分析多发伤患者血栓弹力图指标与常规凝血指标(APTT、PT)、FIB、PLT的相关性。分析血栓弹力图CI与ISS、GCS、APACHII的相关性,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筛选伤后各时点与血栓弹力图CI显著相关的指标。分析血栓弹力图CI对预测多发伤患者预后的价值。分析温度对血栓弹力图指标的影响。结果:多发伤患者伤后血栓弹力图的K值随时间推移呈下降趋势,Angle、MA、CI呈上升趋势。与ISS<25组相比,ISS≥25组的K值下降速度较慢且各时点的数值均偏大,Angle、MA、CI在创伤早期就偏低,且各时点数值均小于后者。死亡组K值、R值均明显高于生存组,在各时点均高于后者;Angle、MA、PLT、CI均明显低于生存组,且上升缓慢,各时点的数值均低于后者。多发伤患者血栓弹力图R与APTT、PT在第1、3、7天均呈正相关,K与FIB在第1天呈负相关,Angle与FIB在第1、3天呈正相关,MA与PLT在第1、7天呈正相关,MA与FIB在第1天呈正相关。血栓弹力图的R、K值随温度的降低逐渐升高,而Angle、MA、CI随温度的降低逐渐下降。在37℃下凝血功能异常患者的R、K随温度降低升高较快,且各温度点均高于37℃下凝血正常者,而Angle、MA、CI则正好相反。结论:1、多发伤患者早期即可发生凝血功能紊乱,其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并与病情严重度和预后有关。血栓弹力图可以动态评估凝血功能变化,为及时采取相应的临床决策提供依据。2、血栓弹力图K、Angle和FIB,MA和PLT有较好的相关性,而前者能够反映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的功能状况,优于传统的数量指标测定。3、低温对凝血功能有较大的影响,而TEG可以在任何温度下测定,能更准确地反映患者实际体温下的凝血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