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s-1960s珠江三角洲城镇形态特征及其变化

来源 :华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vg454545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镇形态(Urban Form)是城镇的自然环境、城镇发展动力、城镇功能以及城镇规划与管理相互作用的结果。城镇形态是城镇这一复杂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镇形态及其动态演变规律进行定量分析是城市研究的重要内容,有助于预测城镇发展变化趋势,达到规划、优化和调控的目标。城镇形态具有不规则性,对城镇形态的研究通常都是采用文字描述的方式,难以进行定量化的比较,难以抽象成参数与城市的环境条件、结构等要素进行数量分析,更难在时间序列上做对比分析。大多数研究主要集中在空间结构变化的机制和城镇内部结构形态的变化两方面,利用定量化方法对城镇形态的自身特征度量、分类研究是一个尚未在文献中充分讨论的问题。   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镇的发展是在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相互结合中完成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特有的低山丘陵、河网密布的地形地貌特征,使得发育在这一地区的城镇形态也体现了这一独特烙印。民国到解放后这一历史时期所特有社会经济环境,更使得该地区的城镇的发展具有其典型的特征。本文基于1930s、1960s的珠三角地区28个城镇的1:5万地形图的解译,借助GIS软件,提取了建成区空间属性数据(包括建成区边界及建成区面积),结合人口规模资料,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镇形态进行了度量分类,并且探讨了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城镇体系发展变化的特征。研究主要结论如下:   (1)从城镇形态自身特征的角度出发,采用“标记图”原理,即用一组数值表示形态,使一组数值与一种形态一一对应,利用聚类分析法,对形态进行了客观的分类,并找出每类形态的特征;   (2)从1930s到1960s珠三角地区所选城镇建成区总面积从34.88k ㎡ 增加到57.56k ㎡,期间城镇用地年均增长0.74 k ㎡,平均扩展速度为14%/10a;广州的扩展速度明显高于其它城镇,为38%/10a;   (3)1930s到1960s期间,珠三角地区城镇规模分布属于典型的首位分布,中小城镇不够发育,广州的发展远远超出了其它城镇,无论是建成区面积还是城镇人口,均高度集中在首位城市广州,而且在研究时段内,这种集中程度还在逐渐增大;城镇数量的规模分布由高层次到低层次表现为正金字塔形分布;城市人口、建成区规模分布由高层次到低层次表现为倒金字塔形分布;   (4)利用重力模式计算各城镇之间的交互作用力,采用反距离加权(Inverse Distance weighted,简称IDW)插值法分析了珠三角地区城镇发展的空间格局,结果显示珠三角地区城镇发展空间格局由改革开放前的以广佛为中心的“极核式”空间格局发到改革开放后以广佛、深珠为中心的“双核式”空间格局。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地区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吸引了大量的流动人口。廉价丰富的劳动力,为珠三角地区经济持续的高速发展提供了保障。然而,近几年,珠三角地区随着地价上涨、环境污染
云南南洞地下河是我国第二大地下河,但流域石漠化和水土流失严重,而且治理难度很大,制约了当地生态和区域经济发展。因此,研究该流域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提出治理水土流失的对
林隙是森林景观格局中一种广泛存在的干扰现象。它是研究森林种群、群落和景观生态的基本时空动态单元。林隙的产生改变了森林群落微生境的光照及水热条件,提供了森林苗木更新
学位
清江是湖北省内长江的第二大支流,清江源头山清水秀,风景秀丽,有“八百里清江,八百里画廊”的美誉。清江在利川境内全长92km,流域面积128200ha,是利川市的重要的饮用水源和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