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东盟双边贸易飞速发展,当前自贸区已进入“升级版”发展阶段,关系进一步深化。双方在紧密合作取得系列成就的同时,彼此的贸易竞争性也不容忽视,而出口结构的相似性是贸易竞争形成的根源。中国与东盟各国同属发展中国家(新加坡除外),产业发展层次相差不大,均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位置,在出口结构上很可能存在极大的相似性,从而带来激烈的贸易竞争;同时,在特定产业也存在优势互补的关系。当前学界对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竞争互补关系孰高孰低仍存争议,对中国-东盟贸易竞争性的研究能够加深我们对双边贸易的理解,厘清双方的贸易竞争优势,更好地促进优势互补,避免恶性竞争,共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本文首先从双边贸易和对外贸易视角对中国与东盟的出口贸易结构进行研究,然后基于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STIC Rev.3分类标准,测算了对中国与东盟六国2001-2018年在市场领域和产品领域的出口相似度指数,最后结合波特钻石模型对贸易竞争性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并根据实证结果提出相关建议。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与东盟在产品结构和出口市场上均存在较大的相似性,出口相似度指数普遍偏高,说明中国-东盟出口结构正逐步趋于一致,双方贸易竞争极强,竞争程度依次为发达国家市场>全球市场>发展中国家市场,但中国在资本密集型产品上的优势更显著,而东盟则在资源密集型产品上优势更突出;在影响双方贸易竞争性的诸多因素中,东盟各国的资源禀赋呈现显著正相关,专利申请、GDP及私人投资均表现显著负相关性,FDI对贸易竞争性的影响不显著,预计这种情况将随着东盟各国出口结构的改善而改变。未来中国与东盟可以通过强化双方竞争优势,拓展新型贸易合作,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优化投资效率等方式深化贸易交往,携手并进,共同推进自贸区与“一带一路”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