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分家是中国家庭的代际更替方式,也是家庭的再生产过程,分家析产的过程也就是父母将财产传递给下一代的最重要步骤之一。以诸子平均析产为主干的传统家产继承方式自商鞅变法之后定型,在千家万户通行了两千多年,其影响已经超出了小家庭的院落,影响到了整个社会的历史进程。该制度经过长久地发展已经形成了非常稳定的程序和内容,其效力一直受到国家法的承认。因此,分家析产制度是中国传统的继承制度,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中的重要内容。自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被迫向西方打开大门以来,中国社会开始了由传统向现代缓慢的转变历程。进入20世纪,特别是辛亥革命和民国建立以后中国社会转变的这一历史进程明显加快。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新与旧、东方与西方、进步与保守等各种相互对立的思想价值观念发生着激烈的冲突和交汇。分家析产这一重要制度在这个急速变化的时代,也发生了带有时代痕迹的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在这一过程中,传统的分家析产制度也呈现出过渡性、不平衡性、冲突与矛盾性等几大特征。分家析产中的很多制度原则已经成为一种风俗习惯广泛存在于我国民间特别是我国农村地区,并实际的影响着中国百姓的日常生活,这些习惯对我国的法治进程有着很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我国分家析产制度的历史沿革进行梳理,重点探讨民国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的分家析产制度是如何变化发展,从中分析出在这个特殊的时期统治者是如何处理民间法与国家法之间关系。对民间法与国家法之间的关系加以分析和探讨,以求为推进我国法治的进程尽一份自己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