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沙岛吹填湿地不同生境下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研究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irljiangs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滨海湿地具有调节气候、物质生产、碳汇、水质净化以及生物栖息地等多项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在河口海岸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大规模的围填海活动使得滨海湿地大面积减少,自然岸线锐减,对生态系统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吹填湿地在不同发育阶段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变化,从而为吹填湿地的开发与保护提供借鉴意义。本研究选取横沙岛湿地的5个区域,分别为光滩、吹填湿地发育初期阶段、发育中期阶段、发育中后期阶段以及自然湿地,同时在不同发育阶段湿地中设置三种植物群落类型,分别为芦苇群落(Phragmites australis)、芦苇-海三棱藨草交错带群落、海三棱藨草群落(Scirpus mariqueter),于秋季(2019年10月)、冬季(2020年1月)、春季(2020年5月)、夏季(2020年8月)进行野外调查研究并进行植被和土壤特征的测定,探究不同发育阶段、不同植物群落类型和不同季节下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和生境特征。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吹填湿地中随着发育阶段的增长,植物群落密度、盖度、高度、地上和地下生物量逐渐增加;吹填湿地的植物群落密度和盖度在发育中期阶段可达到自然湿地水平,但群落高度、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均低于自然湿地;除密度外,吹填湿地各植被特征在植物群落之间的差异均小于自然湿地。随着发育阶段的增长,土壤含水率、孔隙度、有机碳、总氮含量逐渐增加,土壤电导率、盐度呈现增加-降低-增加的趋势,土壤粒径、pH值逐渐减小;除有机碳、总氮外,吹填湿地在中后期阶段可达到自然湿地的土壤理化水平;吹填湿地土壤含水率、孔隙度、有机碳、总氮在植物群落之间的差异小于自然湿地。植物群落盖度、高度、地上生物量在春夏季最高,群落密度、地下生物量在夏季最低。土壤孔隙度、电导率、盐度、粒径、有机碳、总氮在夏季最低,含水率和pH值在春夏季最高。(2)各类型湿地调查中发现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37种,隶属于5门、7纲、17目、34科。其中,多毛类3种,星虫类1种,腹足类10种,双壳类6种,甲壳类10种,昆虫类6种,辐鳍鱼类1种。吹填湿地发育初期,优势种为双壳类的刻纹蚬;发育中后期,优势种为腹足类的河口拟沼螺;自然湿地的优势种为腹足类的河口拟沼螺和甲壳类的谭氏泥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优势种的消长有显著关系。吹填湿地中随着发育阶段的增长,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数、密度、多样性、丰富度逐渐增加;生物量和均匀度先增加后下降。吹填湿地的物种数、密度、生物量在发育中期阶段可达到自然湿地水平,但多样性、均匀度、丰富度均低于自然湿地。在吹填湿地发育初期阶段,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数、密度、生物量、多样性、均匀度、丰富度均在交错带群落中最高;自然湿地中均为海三棱藨草群落显著最高。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数、密度、生物量、丰富度均在秋冬季较高,在春夏季较低。(3)植物群落密度、盖度、高度、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土壤含水率、孔隙度、电导率、有机碳、总氮均与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有正相关关系;土壤粒径、pH值与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有负相关关系,其中植物群落密度、盖度、土壤粒径、pH、电导率影响最大。腹足类、甲壳类、昆虫类、多毛类、革囊星虫类与植物群落盖度有极高的正相关性;与粒度、pH有极高的负相关性。吹填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受到湿地不同发育阶段、植物群落类型以及季节的共同影响,其中湿地发育阶段是影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主导因素,因此综合考虑湿地在整个发育过程中的变化,有助于深入认识吹填湿地动态,为湿地开发和保护提供支撑。
其他文献
甲烷氧化偶联(OCM)是一种直接将甲烷转化为低碳烯烃(C2-3)的方法,因其能耗低、工艺流程短而备受关注。然而OCM反应是一个强放热过程,如果不及时移除反应热将会导致床层积热以及产生高温“热点”,难免发生副反应(CH4/C2-3深度氧化为CO/CO2)。近年来,泡沫结构催化剂以其高通量低压降等特点在多相催化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特别是采用导热系数高的Si C-foam(170Wm K-1),能够有效
上世纪50年代硼中子俘获治疗(Boron Neutron Capture Therapy,BNCT)首次应用于临床试治。作为一种新型的放射治疗手段,与传统的癌症治疗手段相比,BNCT所具有的二元性、靶向性和治疗的精准性都是其突出的优势。但是BNCT在成为癌症的例行疗法道路上却困难重重,其中最大的问题就在作为BNCT的两种成分之一的含硼药物未能达到必须的要求。因此,本论文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含硼药物——
地质灾害不仅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还制约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与管理是防灾减灾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地质灾害频发,21世纪以来,依次发生印度尼西亚地震、中国四川汶川地震、智利地震、中国青海玉树地震、日本地震和中国雅安庐山地震,这些地震都不同程度的造成了重大伤亡。其中因地震引发的崩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与管理成为灾害防治的研究热点。地质灾害
Angucycline类天然产物是数量最多的一类多环芳香聚酮类天然抗生素。其核心骨架通常由四环构成。由于其氧化态、取代基、芳香化程度、及立体结构上的差异,使该类天然产物结构多样、种类丰富。生物学研究表明,Angucycline类天然产物具有良好的潜在药物分子活性,可以有效的抑制部分癌细胞生长与细菌的繁殖,这使得对于该类天然产物进行合成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论文主要针对Angucycline类抗
作为一种典型的导电聚合物,聚吡咯具有类似金属的独特电学特性,又兼有聚合物的柔韧性,因而在储能转换、传感及柔性器件等领域备受瞩目。块体材料因为结构上的无序堆垛,以及较小的比表面积,使其内部传质受限,从而制约了其开发和应用。在材料内部创造丰富的孔道,对其形貌进行精心设计,可以有效提升其比表面积以及暴露更多活性位点,从而大大提升其性能和扩展其应用范围。针对上述目的,本文以嵌段共聚物形成的单胶束为模板,在
人字齿轮具有高重合度、低轴向力、高承载能力和平稳传动等优点,广泛应用于高转速、高负荷分流传动装置中。人字齿轮啮合过程中,由于热弹变形、加工误差等因素的影响,轮齿啮入啮出时产生干涉,恶化啮合性能,并加剧齿轮系统振动噪声。轮齿修形在有效减小轮齿啮合冲击的同时,其齿轮时变啮合刚度、齿面法向载荷、齿面摩擦力及摩擦力矩等动态激励也将产生较大变化,从而影响齿轮系统的动态特性,因此开展人字齿轮系统复合修形及啮合
热电材料能够在全固态下实现热能和电能两种能源形式相互转化,在废热回收、特定环境能源供给、固态制冷的诸多领域具有应用前景。热电器件的基本单元是由p型和n型两种半导体材料构成的两支串联的单偶对。高效率的热电转化器件不仅需要材料具有高的无量纲热电优值,还需要组成器件的两种材料具有相同的热膨胀系数和机械强度。大多数热电材料在p/n型配对时存在较大的组分差异,或者高性能仅存在于其中一种类型,这样即使在n型和
滚动轴承作为机械设备中的重要零部件之一,在旋转机械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承作用。但是在实际工况中,轴承的工作环境往往相对恶劣,长时间超负荷运行会进一步加快轴承的疲劳磨损及裂纹的恶化。由于滚动轴承的故障而导致的不可挽回的事故不胜枚举。如何在滚动轴承出现故障的初期就发出预警并以较小样本量诊断出轴承的故障位置以及故障程度,这对保障设备的平稳运行和操作工人的生命安全有着重大的意义。此外,由于机械设备如风机等拆装
近几十年来,随着纳米技术的蓬勃发展,导电聚合物(CPs)基纳米材料,如聚(3,4-乙烯二氧噻吩)(PEDOT)、聚苯胺(PANI)、聚噻吩(PTh)、聚吡咯(PPy)等引发越来越多的关注并被广泛用于新型气体传感器。这些聚合物前驱体的分子骨架可以锚定特定官能团,借助与模板的弱相互作用可以实现其形貌的微观调控。通过不同方法,研究人员可以合成出具有不同形貌的CPs,如纳米球、纳米纤维、纳米棒、纳米片等。
树木死亡是非常重要的生态过程,会影响群落的组成、结构和生态系统功能,因此,探究树木死亡的影响因素已成为生态学关注的热点问题。在自然森林中,树木死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由众多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共同驱动,然而不同发育阶段、不同生活型以及不同物种的资源需求和竞争能力往往不同,这是否导致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对其死亡的影响有差异,目前还缺乏相应的系统研究。特别是在常绿和落叶树种共存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上述研究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