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shear wave elasiticity,SWE)技术对周围型肺部肿块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的价值,从而为临床早期诊治肺癌提供重要影像学手段。方法:1.选择2017年11月~2018年10月期间我院呼吸科及心胸外科住院且经X线或胸部CT检查发现存在单发周围型肺部肿块的患者112例作为研究对象,记录下患者姓名、年龄等一般参数。以穿刺或手术获取的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将所有患者分为良、恶性组,恶性组内进一步分为鳞癌亚组、腺癌亚组、小细胞癌亚组及其他组。2.所有患者分别接受常规超声及SWE检查,在二维超声模式下观察肺部肿块的位置、形态、大小、数目、回声特点及与周边组织的关系,并测量病灶最大径线,用彩色多普勒观察肿块内部及周边血流特点,再启动SWE技术获得病灶的测量深度、杨氏模量的最大值(Maximum value of elasticity,Emax)及平均值(Mean value of elasticity,Emean),并存储图像。3.统计分析良恶性组间及恶性组内不同病理类型(鳞癌亚组、腺癌亚组及小细胞癌亚组)的Emax及Emean有无差异,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获得其鉴别良恶性周围型肺部肿块的截断值、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1.病理结果:112个病灶中,良性病灶47例,其中肺炎37例,肺结核5例,神经鞘瘤5例;恶性病灶65例,肺腺癌20例,肺鳞癌24例,小细胞肺癌17例,转移性肺癌2例,肺大细胞癌2例。2.良性组、恶性组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分别为21.72±2.63和21.20±2.51,肺部肿块的测量深度分别为4.51±1.12 cm和4.82±1.33 cm,两组的BMI值及肺部肿块的测量深度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良性组、恶性组的肺部肿块的最大径线分别为4.23±1.43 cm和5.73±1.91 cm,恶性组的肿块大于良性组(P<0.05)。恶性组杨氏模量的Emax、Emean分别为13.20±10.85Kpa和8.40±0.52 Kpa,良性组杨氏模量的Emax、Emean分别为9.45±0.73 Kpa和5.27±0.53 Kpa,恶性组的Emax、Emean均大于良性组(P均<0.05)。恶性组内腺癌亚组、鳞癌亚组、小细胞癌亚组三组的Emax、Emean中,以小细胞癌亚组的Emax、Emean值最高,但三组之间并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3.根据ROC曲线获得鉴别良恶性周围型肺部肿块的截断值分别为10.35 Kpa和5.85 Kpa,其诊断恶性病灶的AUC、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0.74、74.36%、72.22%、85.29%、57.52%和0.80、81.58%、80.78%、89.57%、67.67%。结论:1.SWE技术弥补了常规超声的不足,可很好的评估周围型肺部肿块的弹性特性,为评估周围型肺部肿块的良恶性提供了重要的影像学诊断方法。2.以杨氏模量值Emean=5.85 Kpa作为良恶性鉴别诊断的截断值,其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高于且Emax指标,较Emax有着更高的诊断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