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呼唤功能语篇翻译中的语义丧失

来源 :哈尔滨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kitit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意义是翻译的核心问题,翻译的本质是双语间意义的对应转换,也就是说翻译是一种双语转换活动。对翻译的研究与对语言、对意义的研究紧密联系在一起。本文运用符号学的意义理论和纽马克的文本类型学,对呼唤功能语篇翻译中存在的意义流失现象进行全面的剖析,旨在了解造成这一现象的各种原因,尽量减少翻译中的语义损失。 纽马克依据德国心理学家布勒的语言功能三分法把文本分为表达功能,信息功能和呼唤功能文本类型理论,基于此理论,本文的研究范围被定位于呼唤功能语篇翻译。此外,尽管有学者把符号学意义理论引入了翻译(主要是文学翻译),但是对于呼喊功能篇翻译中的意义研究几乎没有,因此作者根据莫里斯的意义三分法对意义进行了全面的阐释,通过对比分研究的方法对大量呼唤型文本资料(主要是广告,旅游资料,政宣资料,公示语)进行了分析研究,进而探讨了指称意义、言内意义和语用意义的丧失现象。 基于对语义丧失现象的分析,作者总结了造成语义丧失的几条原因:文化空缺和可译性限度及词汇空缺和不可译性。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各个民族的文化既有共性,又有个性,而文化空缺正是由文化个性决定的;词汇空缺就是语言差异在词汇方面呈现出的一种特殊现象,即这一种语言中有表达这个意思的词汇,另一种语言里却没有与其对等或匹配的词汇。因此在翻译中,文化空缺和词汇空缺是导致与语义丧失的主要原因。 通过对呼唤功能语篇中的语义丧失现象及其原因的分析和讨论,作者还在借鉴其他学者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文化空缺和词汇空缺的有效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如直译加解释、再创造翻译、改编、音译、直译语、替代、意译等翻译策略和方法。希望能为以后的翻译工作者提供建议和参考,进而以避免或减少翻译中的语义丧失。
其他文献
期刊
一、从电视产品趋势看未来走向一由看电视到用电视的世代    电视产品由1928年黑白电视上市后,发展至今已经长达82年,电视由第一阶段的CRT时代,从可收视、开始走向彩色化、薄型化之外,导入第二阶段的平面电视时代,朝大尺寸、高画质、低成本等议题发展,踏入电视产品的第三阶段则是差异化时代,包含超薄化与Internet TV、3DTV。电视产品逐步走入成熟期之后,正式由硬件的转变,跨入整合内容的世代,
在Sperber与Wilson的关联理论的基础上,Wilson的学生,著名语言学者Gutt在他的作品中提出了关联翻译理论,将翻译看作一种认知一推理活动以及跨语言交际过程,并将寻找最佳关联作为
新闻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向公众传递信息。作为一种重要的语体,英语新闻广播有其特有的信息结构组织模式。了解信息在英语新闻广播中是如何分布以及组织的,有助于听众掌握新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