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30年代以来,生态学以其独特的思想和观点逐渐对教育学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教育生态学。历经七十余年的发展,教育生态学的宏观研究已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理论架构,能够依据生态学的原理,特别是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和协同进化等原理与机制与教育学的初步接轨,为教育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学术工具,在研究各种教育现象及其成因,掌握教育的发展规律,揭示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方向等方面做出了贡献。课堂教学生态作为教育生态学的微观研究对象,理论上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尤其在我国课堂教学生态的实践研究近乎空白。本研究把课堂视为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运用生态学的思想、观点和方法研究教学论问题,从理论上深入阐释课堂教学生态的内涵、本质,建构符合生态学原理的课堂教学生态结构和功能,为教学论提供了新的学科视角,拓宽了课堂教学研究视域,丰富了教学论的研究内容;在实践上对某中学课堂教学生态的现状加以分析,针对问题进行反思,并在相关的生态学原理的基础上系统地探索课堂教学生态的优化策略和方法,进而提出改善课堂教学生态的对策,为课堂教学生态的实践与优化提供宝贵经验。本文以课堂教学生态为研究对象,研究问题不仅涉及了课堂教学生态的内涵、本质,结构和功能等,更从课堂教学生态的本质属性与四大功能出发,确定课堂教学生态调查的三个维度,进而对南昌市某中学课堂教学生态的现状进行了实证研究。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笔者以新课程倡导的科学理念和可持续发展观为依据,为课堂教学生态的优化提出了具体的措施。本研究初次对课堂教学生态的功能进行系统阐述,并据此进行课堂教学生态的实证考察,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填补了国内相关研究的不足。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系统回顾了教育生态学及课堂教学生态的国内外研究进展,阐述了本研究选题的缘由、研究的意义、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第二部分:课堂教学生态的基本内涵。详细介绍了教学、课堂教学、生态化教育、课堂教学生态、生态性课堂等相关概念,阐述了课堂教学生态的社会性、客观实在性、动态性、开放性等特征。第三部分:课堂教学生态的基本结构与功能。详细论述了课堂教学生态的基本结构——课堂教学生态包括教师种群、学生种群、师生群落等课堂教学生态主体和物理生态因子、生命生态因子和人为生态因子等课堂教学生态环境;认真剖析了各组成部分之间复杂的生态关系,包括群落中的种间关系(偏利共生与互利共生)、种群中的种内关系(生态位的分离与重叠)和生态因子与生命体(牵一发,动全身)等;提出课堂教学生态的知识流功能、他感功能、稳态功能和规范功能,为课堂教学生态的考察与优化提供了依据。第四部分:课堂教学生态现状调查。课堂教学生态属于课堂微观研究的范畴,本研究采用了调查研究法和观察法。笔者从课堂教学生态中的师生互动的和谐程度、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和课堂教学管理的有效性三个方面出发,对南昌市一所市级重点中学的课堂教学生态现况进行调查并深入分析调查结果,找出现有课堂教学生态中存在的主要优势及问题。第五部分:课堂教学生态的优化。以新课程所倡导的新的教学理念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观为理论依据,提出“和而不同”——关注师生的生态位、拒绝“花盆”——关注师生的生活质量、突破“限制”——关注课堂教学问题等的优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