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之初,由于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差距较大,因而进行追赶型发展,产业上主要以承接落后产业为主。在技术领域也主要是引进、消化、吸收,无需自我创新。随着我国的经济总量与经济实力快速提升,与国外的技术代差逐渐得到弥合;且由于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状况逐渐恶化,因此迫切需要新的发展思路与理念。鉴于此,在党的十九大会议中首次提出“高质量发展”的新表述。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处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途径之一在于提高一个国家的创新实力与创新能力。饱受诟病的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开始得到国家层面的重视,大力推进创新强国则被认为是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途径与新方法。在中央政策的引导下,随着创新的重要度在我国各行各业得到普遍的认识,各地方也将提高创新发展能力视为促进本地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突破口,纷纷加大对创新领域的投资,我国在创新领域取得的进展也有目共睹。但我国在创新过程中是否实现了“全国一盘棋”?“创新共同体”在我国各省区间有没有形成?各地区之间是否采取措施促进创新协同发展?还是继续采取“锦标式”竞争?因此,本文探究研发资金的投入及其空间溢出性对各省创新效率发挥着何等作用,为我国创新发展提供新思路。鉴于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各地区在经济、文化、政策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的现状,本文利用三阶段DEA方法剔除掉各地区不同的环境背景,发现各地区的环境因素对其创新效率存在较大的干扰效应。其中,东部沿海地区受环境因素的阻碍效应,中西部、东北等地区受环境的促进作用。由此测算出全国30个省区市2007年~2017年的剔除环境因素的实际创新效率,再将各地区在研发领域的资金投入对创新效率的影响进行考察,同时将以下因素作为控制变量:对外开放程度、基础设施、产业结构、互联网发育程度以及地方人才素质。在实证过程中,首先建立OLS方法的普通面板模型,通过使用LM、LR、Wald等相关检验,发现基准模型存在空间滞后与空间误差,因此本文使用空间计量中的SMD模型(空间杜宾模型)进行空间分析。设定四种不同的空间权重矩阵,分别为W~1交接权重矩阵、W~2反地理距离权重矩阵、W~3经济距离矩阵与W~4反地理经济嵌套矩阵。建立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对研发资金的投入对创新效率造成的影响进行空间实证分析,并从空间溢出角度分别讨论了研发资金的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实证结果指出,随着研发资金的投入,本地的创新效率得到显著的提升;但本地区研发资金投入的增加,却存在负的空间溢出效应,即随着本地区研发资金的大量投入,使得周边地区或经济联系密切地区的创新效率发生下降。同时,在控制变量中,本文发现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当地的创新效率得到显著的提升;一个地区的基础设施发展水平越高,其创新效率也得到相应的提升;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也会提升该地区的创新效率。但产业结构水平过高,尤其是随着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地区的创新效率反而有下降的趋势;在地方人才素质方面,虽然其素质的增加有利于创新效率的提升,但提升的效果较小,且显著水平较低。本文结论有以下几点:(1)我国各地区的创新效率空间分布呈现非随机、非均衡分布状态。(2)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等空间密切联系地区的创新效率存在正相关的分布状态。(3)研发资金的大量投入有利于本地区创新效率的提升。(4)受知识溢出效应的影响,全国各个地区之间的创新效率存在正向溢出。但研发资金投入导致创新领域的“回流效应”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