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顾名思义,机器翻译就是用电子计算机来进行语言的翻译。它是结合语言学、数学和计算机等科学的一门边缘学科。机器翻译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在经历了几十年的曲折发展之后,出现了理性的即“基于规则”的方法以及经验的即“基于实例”和“基于统计”的方法。然而,翻译的译文质量还不尽如人意。机器翻译到底能不能代替人工翻译?机器翻译应该往何处去?关于这个问题国内外一直存在着激烈的争论。 中国的机器翻译研究起步大致与国外同步,绝大多数的软件系统所采取的核心模块都是基于“规则”的。本文基于机器翻译在科技翻译上的可行性,选取了目前市场上较为流行的三种软件。根据科技翻译的标准,对三种软件的译文质量,分别从忠实和通顺两个角度进行了评测,并对评测的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评测的结果发现,我国翻译软件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译文的准确度和通顺度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在某些语言现象方面,尤其是英语和汉语结构和句序差别不大时,译文几乎无需修改,但是在处理语言的歧义性、介词、连词以及结构较复杂的句子等方面表现较差。 作者针对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尽管不排除软件程序的因素,但是从翻译的实质和语言的特点来反思当前机器翻译的工作机理,作者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两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即(1)语言的灵活运用和规则的死板推导之间的矛盾;(2)规则的有限性和语言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这两对矛盾构成了目前基于规则的机器翻译不可突破的局限性。 作者由此得出结论,一直被人们所忽视的人机互助的机译方式应该是当前机器翻译的主流。同时作者对当前基于规则的机译系统提出了自己的优化设想:就是专业化为导向,以传统的机译系统为基础,吸收基于实例的思想,在人机互助翻译的过程中建立系统的记忆库,即专业化的语料库,使机译系统的翻译质量逐步提高,人工的参与程度逐渐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