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邓小平生产力政策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依据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立足于中国实际,着眼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国现代化的伟大历史任务,指导具体的政策行为,在具体的政策实践中不断进行理论总结,继而形成的关于生产力政策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关于生产力的思想与论述为邓小平生产力政策思想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邓小平认真总结经验教训,逐步形成了其独特的生产力政策思想。
邓小平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是全部历史的基础的思想,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存在的基础,是社会变革和前进的动力,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生产力政策思想,他将生产力纳入到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之中,从根本上破除了离开生产力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统一的高度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政策思想,随着实践的发展,面对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邓小平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生产力评价标准来衡量各项工作的成败得失。邓小平一向重视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他在建设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提出了许多发展生产力的政策思想,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生产力政策思想、对外开放的生产力政策思想等等。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比较低,阻碍和影响生产力发展的因素还有很多,邓小平提出了以改革来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为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扫除障碍。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世界科技革命的迅速发展,科技在生产力发展中越来越发挥重要作用,因此邓小平提出了科技体制改革、尊重知识分子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科技生产力发展的政策措施。
邓小平生产力政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思想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从其内容和形成过程来看,它以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思想为理论基础,以我国的具体国情为现实基础,准确把握时代的脉搏,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独具民族语言特色的生产力理论为具体理论依据,制定政策来指导具体实践,进而对政策实践进行理论总结和升华,由此可以得出,邓小平的生产力政策思想具有准则性、实践性、现实性、国情化、理论性和民族化等主要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