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制粒操作是固体制剂单元操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而高剪切制粒技术可以满足GMP生产的要求,具有制备工艺简单,周期短,辅料用量少,粉尘污染小等优点,是一种非常具有应用前景的制粒技术。本文以不同厂家来源的穿心莲浸膏粉为模型药,考察粉体性质差异对高剪切制粒过程的影响,以期通过高剪切技术的应用解决中药浸膏类药物制粒过程中存在的收率低,颗粒均一性及药物含量均匀度差等问题。研究中考察了不同厂家来源的穿心莲浸膏粉的粉体学基本性质,如流动性,粒径分布,润湿性等,对其流动性进行评价并分类,为寻找原料粉体性质差异对高剪切制粒过程影响提供实验基础。以流动性最差的穿心莲浸膏A作为模型药,对高剪切制粒工艺参数对制粒过程的影响进行单因素考察,结果表明搅拌桨转速,粘合液加入量及捏合时间对制粒过程影响显著,而切割刀转速对其影响不大。在单因素考察基础上,针对三批粉末流动性不同穿心莲浸膏分别进行三因素两水平完全析因实验,比较原料流动性差异导致的工艺参数对制粒过程影响的异同,为下一步优化实验确定考察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粘合液用量和捏合时间均对最终颗粒群的几何平均粒径有显著影响,增加粘合液用量和捏合时间均能使几何平均粒径随之增大,这种趋势不因浸膏粉体性质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对于流动性较差的浸膏粉末,搅拌桨转速和粘合液用量均能显著影响最终颗粒群中脱水穿心莲内酯的含量均匀度。因此可以通过控制粘合液用量,搅拌桨转速及捏合时间来改善浸膏颗粒均一性及药物含量均匀度。在单因素考察及全面析因实验基础上,确定粘合液用量,捏合时间及搅拌桨转速为考察的工艺参数,采用Doehlert设计,针对流动性差异显著的两批穿心莲浸膏,利用渴求函数对40~60颗粒收率,含量跨距,粒径分布几何标准差三个效应值进行统一并对整体渴求函数进行数学拟合,优化后40-60目颗粒收率达50%以上,含量跨距小于5%,粒径分布几何标准差较小。优化实验结果表明,按照拟合的数学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和优化效果。经优化实验,对于不同粉体性质的浸膏粉进行制粒,通过控制高剪切制粒工艺参数,均可以显著提高穿心莲浸膏制粒的收率,明显改善颗粒均一性及药物含量均匀度。用优化工艺所制得的颗粒制备穿心莲片,无需添加其他辅料,压片过程工艺简单,制得片剂外观性状良好,片重差异合格,崩解迅速。初步稳定性考察结果表明,自制穿心莲片,对光、热较稳定,在相对湿度为92.5%条件下,崩解略有延迟,提示制剂应密闭包装。高剪切制粒技术应用于中药浸膏片的生产过程,制粒收率高,制得的颗粒流动性、可压性、均一性及药物含量均匀度均良好,且制得颗粒压片过程简单快速,有助于提高片剂生产效率。以市售穿心莲片为参比制剂,进行双制剂双周期交叉实验,对自制穿心莲片进行了家犬体内药动学研究。单剂量给药实验结果为参比制剂和受试制剂中脱水穿心莲内酯的t1/2分别为(2.777±1.18)h和(2.617±0.95)h,Tmax分别为(1.31±0.13)h和(1.19±0.13)h,Cmax分别为(0.8426±0.1)μg·mL-1和(0.7280±0.18)μg·mL-1,AUC0-t分别为(1.229±0.31)μg·h·mL-1和(1.343±0.23)μg·h·mL-1,AUC0-∞分别为(1.414±0.20)μg·h·mL-1和(1.535±0.16)μg·h·mL-1。受试制剂中脱水穿心莲内酯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10.6%。方差分析结果表明AUC0-t在制剂间和周期间没有显著性差异,个体间存在显著性差异。根据双单侧t检验和90%置信区间分析表明两种制剂间生物不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