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营造中城市社区居民参与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来源 :西南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017年6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中提到,提升社区治理水平需要增强社区居民的参与能力、提高社区服务供给能力。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要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格局,社会治理的核心是人,需要强化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而社区营造作为社会治理的新手段,提供了基层治理的新思路,它强调通过“居民自主参与”和“多元参与主体的互动”,挖掘社区的资源,建立社区社会资本,培养居民的社区共同体意识,最终实现居民自治理、自服务。本文以具有典型意义的成都市DY社区为例,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社会资本理论和治理理论作为理论支撑,围绕城市社区居民参与社区营造的状况,从微观、中观和宏观层面来揭示影响居民参与社区营造的因素。本研究发现,居民参与的动力主要来自情感联结和利益联结两个方面,对于情感联结和利益联结高的社区事务和活动,居民表现出高参与意愿和频率。强化居民的参与动力则需要从居民的实际需求入手,搭建居民互动平台,构建社区关系网络,从而使居民对其他参与主体产生情感和利益的联结。从参与方式来说,居民主动参与的比例在逐渐扩大,动员式参与在逐渐向主动式参与转化。通过对访谈资料的整理和数据分析,笔者从微观居民层面、中观社会组织层面以及宏观社区层面分析了影响居民参与社区营造的因素。从居民层面来说,老年居民、居住年限较长的居民和在社区有志愿者或者自组织身份的居民社区认同感较高,容易主动和被动员参与社区事务和活动。同时,居民间的互动和互助越多,信任度越高,社区关系网络越强,越容易产生参与行为。社区规范使居民逐渐建立公共利益意识和社区共同体意识。从社会组织来说,通过挖掘社区精英和居民骨干、培育社区自组织、不断的宣传和鼓励是促进居民参与的有效途径。从社区来说,构建民主协商平台,及时了解和反馈居民的诉求,增加居民的参与效能感可以激发居民深层次的参与。建立社区公益基金、打造社区文化品牌和加强社区领导能力,都有利于提高居民的社区认同感,从而提高居民参与意识和行动。笔者从三个层面对居民参与社区营造的影响因素研究,为城市社区多元主体参与社区营造构建了一个互动环境,为同类研究提供一些实践经验和补充。
其他文献
目的了解广州市大气PM_(2.5)暴露对居民每日死亡的影响及其空间分布特征。方法收集2013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期间广州市十二个区(县级市)31个大气监测站点的PM_(2.5)每日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促进了资源中心数字化建设.本文就资源中心数字化系统建设提出模型.系统基于LAN、SAN、WAN网络,对海量多媒体数据进行采集、加工、存储、管理和利用,采用
本文在指出计算机信息系统功能闲置的普遍现象之后,分析了功能闲置现象的存在是由于系统开发建设理念的偏差、内部组织形式及职能的不合理、系统开发建设过程的盲目性、业务人
通过引入多智能体的脉冲信号来研究具有非线性二阶多智能体的一致性问题。设计基于时滞效应的脉冲控制协议来获得固定网络拓扑二阶多智能体系统的一致性,并将该理论推广到具
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问、问卷调查和逻辑归纳等方法,通过对北京五所高校109名体育教师健康状况和生活方式的调查发现:1)体育教师健康状况总体上是乐观的,但也存在一定隐患,
香港的摄影历史可追溯至19世纪中叶,当时大不列颠在香港建立远东据点,同时亦带来摄影这门新玩意儿。19世纪80年代香港的照相馆十分兴盛,摄影师大多是外籍人士,由于当年的摄影
为在组合结构桥梁中合理选用连接件。按连接件应用方式和刚度的分类方法对不同类型连接件的形式及受力特点进行阐述,重点介绍不同连接件的适用范围。对不同类型连接件的构造
基于人的社会性本质属性,由妈祖文化仪式传播所建构的伦理教育场景出发,运用田野调查及通过社交媒体展开的田野观察等方式,结合比较研究方法的运用,发现妈祖文化的仪式传播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