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癌症是我国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目前,对癌症的治疗方法很多,但基于化学药物治疗仍是比较基本的疗法。大部分化疗药物由于自身的水溶性较差,过快地从血浆中清除,同时在体内分布的选择性较差,缺乏对肿瘤部位的靶向性,导致药物的疗效低、毒副作用大。近年来,随着纳米医学的发展,以纳米材料为载体的抗肿瘤药物输送系统有效地解决了传统化疗问题。纳米药物可以有效增加疏水药物的水溶性,延长药物在体内的循环时间,从而使得药物更多地富集于肿瘤部位,降低了药物对重要器官的毒副作用。其中,脂质体因其独特的结构,以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被广泛应用于药物输送。目前已有多种脂质体药物被批准上市,表现出巨大的应用前景。但是,脂质体由于自身膜结构的流动性和亲脂性,使其容易受到血液中各种成分的影响,很容易地被人体内的网状内皮系统清除,从而致使脂质体药物的血液循环时间短、在肿瘤内蓄积能力不强。在脂质体表面修饰聚乙二醇(PEG)可以有效地降低脂质类药物在体内的清除速率,延长其在血液中的保留时间,增加在肿瘤内的蓄积。但是,PEG修饰也大大阻碍了肿瘤细胞对脂质体的摄取,导致蓄积在肿瘤组织内的载药脂质体不能很好地进入肿瘤细胞释放所运载药物,使得最终的抗肿瘤效果不佳。我们在前期的研究工作中发现具有氮氧化物亲水结构的药物载体,与血浆蛋白的相互作用较弱,具备和PEG类似的“隐形”功能。但不同于PEG修饰的纳米载药体系,带有氮氧化物结构的药物载体容易被肿瘤细胞识别并摄取。因此,我们设想将这种氮氧化物结构作为脂质体的亲水头部,使得具有这种结构的脂质体既有体内长循环性能,又有很好的细胞内吞能力。为此,本论文设计并合成制备了 一系列具有氮氧化物亲水头部的脂质体,并对脂质体的性质做了系统的研究。本论文的第一部分工作是氮氧化物脂质的合成,我们采用2,2-羟甲基丙酸为连接单元,拟合成28种不同结构的氮氧化物脂质。由于哌啶和吡咯环状三级胺结构在氧化过程中环状结构破坏,异丙基三级胺的空间位阻效应使得氧化不完全,我们最终只合成了 16种理想的目标产物。在第二部分工作中,我们利用不同结构的氮氧化物脂质,并调控脂质体的组成制备了一系列脂质体,考察了脂质体的稳定性,获得了最稳定脂质体的脂质结构和组成,并用其包裹SN38/CPT-11纳米粒。进而对载药脂质体的形貌和稳定性进行了表征,验证了纳米脂质药物颗粒的组装结构。通过长期稳定性实验证明了 SN38/CPT-11脂质载药体系的稳定性。最后,在生物体内与体外实验上评价了氮氧化物脂质体的性能:细胞吞噬实验中观察到氮氧化物脂质体较PEG化脂质体入胞更快;血浆清除和体内组织分布实验发现氮氧化物脂质体和PEG化脂质体有相当的体内循环能力;荷瘤小鼠肝癌模型抑瘤实验上发现SN38/CPT-11氮氧化物脂质制剂具有比SN38/CPT-11纳米粒更好的抗肿瘤效果,其中TPGS-NO-Lipo/S4C1表现得最为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