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知觉不流畅研究发现适当增加学习材料的主观感知难度有利于学习。这种因为降低学习材料的知觉流畅性而增加了学习者感知到的主观难度,激发了学习者的分析性思维并最终提高其学习成绩的现象,称为“不流畅效应”。但对于不流畅效应的研究,前人的研究并不一致,有些研究支持不流畅效应,有些研究不支持不流畅效应。支持不流畅效应的理论有不流畅理论,不流畅理论认为不是由于客观难度的增加,而是由于任务难度的增加,而导致更多的心理努力和更深层次的加工,从而促进学习。不支持不流畅效应的理论有认知负荷理论,认知负荷理论预测知觉不流畅所激发的额外认知负荷(外在认知负荷)阻碍了学习。知觉不流畅导致产生的额外认知负荷是促进学习还是阻碍学习?不流畅效应是否存在于小学生的学习?这是本研究1需要探讨的。对于不流畅效应是否存在的争议,知觉流畅性操作本身的操纵也是需要进行探讨。搜索并把握文本的重要内容(如:整个学习文本中的关键字部分)可能才是促进高效学习的重点。重要部分作为对文本的外部操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从来没有出现在文本流畅性操作上。探讨重要部分操纵对不流畅效应的影响,这是本研究2需要探究的。为了探讨以上问题,本研究对知觉流畅性进行操纵,通过学习结果(知识保持与阅读理解)和认知负荷(外在认知负荷)与心理努力研究了学习中知觉不流畅的作用。研究1的结果分为两部分:一是在阅读理解上,二到六年级都没有产生不流畅效应;二是在知识保持上,传统知觉不流畅操作没有导致二到五年级不流畅组和流畅组在知识保持成绩上的差异,但是传统知觉不流畅操作阻碍了六年级知识保持学习,反对不流畅效应。研究2结果表明重要部分文本知觉不流畅组比整体文本知觉流畅组的外在认知负荷要低,知识保持与阅读理解成绩要好。认知负荷理论认为是外在认知负荷的增加阻碍的文本的学习,而文本重要部分知觉不流畅可以降低外在认知负荷从而促进学习。实验结果从反面支持了认知负荷理论对于不支持不流畅效应的解释。研究1结果表明在知识保持上,对于二到五年级学生来说,传统知觉不流畅操作既没有支持也没有反对不流畅效应,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传统知觉不流畅操作阻碍了学习效果,反对了不流畅效应的存在。研究2结果表明,针对重要文本部分的知觉不流畅操作,可以提高六年级学生知识保持与阅读理解的学习效果。综上,本研究的结论是,针对文本的重要部分进行知觉不流畅操作才会产生不流畅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