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班公湖-怒江成矿带位于西藏境内,是我国19个重要成矿区(带)之一,也是研究程度最低的一个。在成矿带西段分布的典型矿床有材玛中型矽卡岩型富铁矿床、尕尔穷中型矽卡岩型铜金矿床、嘎拉勒小型矽卡岩型金(铜)矿床和多不杂大超大型斑岩型铜金矿床。在系统的收集前人资料及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研究这该4个典型矿床的岩矿相学特征、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等,建立矿床模型,进一步建立区域成矿模型,研究成矿带西段构造演化,为进一步找矿提供理论依据。论文取得的成果主要有:(1)材玛矽卡岩型富铁矿区至少存在三期的岩浆活动,第一期介于早侏罗世-晚期-中侏罗世早期,第二期为中侏罗世晚期-晚侏罗世早期,第三期发生在早白垩世。其中第二期岩浆活动与成矿关系最为密切。成矿流体盐度主要介于4%-4.5%,成矿温度分为120-180℃、200-300℃、360-380℃、400-750℃四个阶段。(2)尕尔穷矿区成矿期次分为内生期(矽卡岩形成阶段-硫化物形成阶段-金形成阶段)和表生期(孔雀石、蓝铜矿、褐铁矿)。成矿与成岩几乎同时进行,介于85.9-95.3Ma之间。矿区岩石样品的气液包裹体的完全均一温度介于87-356℃,出现两个峰次,反应了成矿作用的两个阶段,盐度介于7%-7.5%区间的最多,属于中温中盐度成矿流体。(3)嘎拉勒矽卡岩型铜金矿床形成在晚白垩世,不存在岩矿时差。矿区存在两期的岩浆活动:第一期是东侧早白垩世早期岩浆的侵入作用,此阶段不具有成矿的地质条件,形成非成矿岩体;第二期是西侧晚白垩世成矿岩体的形成。嘎拉勒矿床与尕尔穷矿床成矿岩体在更深处存在同一岩基。(4)多不杂矿集区成矿与成岩几乎同时进行,成岩成矿时代介于115.54-122.45Ma。在波龙矿区钻孔采取的侏罗纪围岩地层中发现了大量的电气石,有的是存在于后期的石英脉中,有的为细小颗粒,聚集于斑点板岩的斑点中,为镁电气石-铁电气石系列,并且随深度增加,电气石中的铁减少,直到变为镁电气石。因此波龙矿区的成矿作用可能受到富硼气成热液蚀变作用的影响,在其他矿区是否存在气成热液的影响待进一步研究。(5)4个典型矿床的成矿作用发生在成熟的元古宙基底之上,并且材玛、尕尔穷和嘎拉勒为俯冲带岛弧环境成矿,尕尔穷和嘎拉勒矿区成矿岩体形成时幔源物质贡献较大,材玛和多不杂矿区岩体为壳源。缝合带向东多不杂矿区洋盆在早白垩世晚期已经闭合,进入陆-陆碰撞造山过程。由各矿床的成矿作用及成矿背景得知班公湖-怒江洋盆西段在晚侏罗世向北部的羌塘地块俯冲,晚白垩世早期向南部的拉萨地块俯冲,晚于晚白垩世早期闭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