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棉花黄萎病是严重影响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的病害,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是一种经济、有效的防治措施。深入研究棉花抗黄萎病基因表达规律,对有效地培育抗病品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我国20世纪50年代以来培育的108个棉花抗枯、黄萎病品种,研究了不同棉花品种的抗黄萎病反应规律,分析了不同抗病基因型对产量和品质性状的影响;通过系谱分析了解不同来源抗病基因的抗黄萎病性能;分析了高抗海岛棉品种和感病陆地棉品种分离世代表型症状与内部症状的关系以及表型症状对遗传方式确定的影响;采用表型症状和分子标记相结合,研究了棉花抗病性对黄萎病菌不同致病力群落结构的影响;利用cDNA-AFLP技术研究了海岛棉品种在黄萎病菌诱导下抗病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获得主要结果如下: 1.利用因子分析法对陆地棉抗黄萎病反应规律进行研究,整个发病时期的病情发展由4个主因子决定,且第1、2主因子具有较大的方差贡献率。第1主因子(F1)主要与品种的7月26日至8月5日的黄萎病病情指数有关,第2主因子(F2)主要与品种的8月20日至9月4日的黄萎病病情指数有关。利用因子分析结果将108个品种划分为4个类型,前期抗病性较好而后期发病较快的第Ⅰ类品种,其产量和纤维品质均较差;而前后期病指均较低发病缓慢的第Ⅱ类品种则小区产量最高。第Ⅲ类品种前期发病较慢,中期发病较快,产量高于第Ⅳ类品种;前期发病较快,中期发病平缓,后期仍具有较高病指的第Ⅳ类品种,小区产量较低。某一阶段的抗病性并不能完全代表品种的抗病性。 2.分析棉花品种黄萎病病指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关系得出,病情指数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对产量的影响主要由于单株结铃数减少造成。开花初期的抗病性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影响较小,当第一个发病高峰到来后,抗病性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影响增大。抗病性对整齐度和马克隆值影响最大,对纤维长度和伸长率影响次之,对纤维比强度影响最小。利用偏相关分析不同病级病株比例与产量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0级单株的比例与产量性状呈负相关,1级病株的比例与产量性状呈正相关,2级和3级病株比例与产量性状的关系随生育进程改变,4级病株比例与产量性状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不同病级病株比例与纤维品质性状的关系和不同病级病株比例与产量性状的关系基本一致。 3.分析了52个品种的系谱组成及不同来源抗性基因对棉花品种黄萎病抗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岱字棉与斯字棉血统在我国棉花抗病品种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其次是福字棉。抗性最好的品种具有较大比例的斯字棉血统;抗性最差的品种具有较小比例的斯字棉血统,而多数品种含有金字棉血统成分;以福字棉血统为主的品种抗性较差。 4.在黄萎病发病高峰期对(邯208×Pima90-53)F2、(中棉所8号×Pima90-53)F2及(冀棉20号×邯208)F2单株的黄萎病抗性进行了调查。分析表型症状与内部症状的关系得出,外部表现病级与剖杆症状病级呈显著正相关。对海岛棉与陆地棉后代抗感单株分离比例分析可知,抗黄萎病基因受1对或少数2对主效显性基因控制。 5.以海岛棉品种Pima90-53和陆地棉15个品种为分离寄主,共分离出67个黄萎病菌系。以Pima90-53、冀棉20号、邯208和中棉所8号为鉴别寄主,对分离菌系进行了致病力鉴定,结果显示同一地块所分离的菌系由致病力连续变化的多种致病力类型组成。品种的抗性与黄萎病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