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确定弹性假黄瘤(PXE)相关血管样条纹(AS)家系的突变位点,分析表现型及遗传方式。方法:收集2004-2014年间于北京协和医院就诊并诊断为血管样条纹的患者及家系。1临床研究:询问病史、家族史、绘制家系图,完成眼科检查,包括视力、屈光度、眼底彩照和自发荧光、荧光造影或ICG造影。2分子遗传学研究:对有意愿接受检查患者及家属采集静脉血5-6m1,并收集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正常人血样作为对照,提取DNA。针对致病相关基因ABCC6的31个外显子设计引物,采用普通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巢式PCR、梯度PCR及降落PCR等多种方法摸索条件,排除假基因干扰,扩增目的片段,并进行正或反向Sanger测序。发现DNA序列改变后,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分析,除外己知正常多态位点,并查阅遗传学数据库及文献,明确是否为己报突变。若为新发突变,对100条染色体进行该位点扩增、测序,以排除未知多态位点可能。同时,利用polyphen进行蛋白功能分析,预测该突变发生导致蛋白质功能损伤的可能性。3根据临床及分子遗传学结果,对患者进行表现型及遗传方式分析。结果:1临床资料:共收集2004-2014年间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的2例散发确诊患者,4例疑诊患者及苏州家系1例。2例散发患者均无明显视力异常,其中1例31岁时因白细胞减低、反复光过敏、颈部黄色丘疹于免疫科诊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弹性假黄瘤,行眼底检查时发现,考虑隐性I型可能性大。另1例14岁时因皮肤松弛,反复淤青于皮肤科诊为弹性假黄瘤,行眼底检查时发现,考虑显性I型可能性大。苏州家系患者均于40~60岁之间出现视力异常,主要表现为以中心为著的进行性视力下降,伴视物变形,皮肤褶皱部位过度松弛,散发黄色丘疹,考虑显性II型可能性大,不除外隐性I型。确诊患者眼底检查可见清晰、迂曲的黑褐色血管样条纹。2分子遗传学资料:苏州家系6入接受基因检测,确定ABCC6基因第24号外显子发生c.3378G>C (p.E1116D)突变,致编码氨基酸由谷氨酸变为天冬氨酸,预测造成蛋白功能损伤可能性大。该突变为未报突变,非已知SNP位点,对100条正常对照染色体该位点测序未发现相同改变,考虑为致病突变可能性大。3根据临床及遗传资料分析,该家系为常染色显性遗传可能性大,杂合携带者可有一定程度外显,但不除外存在另一非PCR方法可检测突变,以常染色隐性方式遗传可能。此外,ABCC6基因表达受包括假基因ABCC6P1和ABCC6P2在内的多基因调控,及包括环境、饮食、激素在内的多种外因影响,表现型存在显著临床异质性。结论:1表现型:弹性假黄瘤相关血管样条纹早期无明显症状,多于中年后逐渐出现以中心为著的视力下降和视物变形,伴皮肤褶皱处过度松弛,黄色丘疹样改变。眼底检查可见血管样条纹,晚期可进展至脉络膜新生血管(CNV)。2遗传学:该疾病与ABCC6基因突变相关,多以无义和错义突变为主,可以常染色显性或隐性方式遗传,亦可见散发病例。同时,基因表达受多种基因及环境因素调控,表现型存在较大临床异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