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通过探讨琥珀酸脱氢酶(SDH)B、SDHD在良性、潜在恶性、恶性嗜铬细胞瘤(PCC)及副神经节瘤(PGL,合称PPGLs)中的表达以及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为良、恶性PPGLs(尤其是潜在恶性)的早期鉴别提供病理诊断依据。方法:1.收集从2000年01月到2018年12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PPGLs患者共387例病例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PCC 321例,PGL 66例。2.根据2016年PPGLs诊断治疗的专家共识中的诊断原则及PASS评分,分为良性、潜在恶性、恶性三组,对三组间的临床资料、检验检查、病理参数等指标进行分析比较。3.对53例PPGLs(良性25例,潜在恶性15例及恶性13例)的标本进行SDHB、SDHD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肿瘤染色结果与患者临床资料、病理结果之间的关系。结果:1.临床病理资料在良性、潜在恶性及恶性PPGLs三组临床数据比较中发现,与良性组相比恶性组发病年龄偏小(p<0.05),平均发病年龄为47.11±13.89岁,且多位于肾上腺外(p<0.01),肿瘤直径为99.30±56.23mm,Ki67中位数为5.00%,均高于良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潜在恶性组与良性组相比,肿瘤也常位于肾上腺外(p<0.01),肿瘤直径为66.14±19.78mm,Ki67中位数为4.00%,也均高于良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三组中性别、血压、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血脂、血钾、尿酸等其它临床指标的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三组间的血浆肾素活性(PRA)、醛固酮(ALD)、皮质醇、24小时尿游离儿茶酚胺(CA)等激素分泌水平也未见明显差异。通过ROC曲线得出肿瘤直径对于诊断潜在恶性PPGLs的最佳临界值为59.5mm,当直径大于59.5mm时诊断潜在恶性PPGLs的敏感度为76.9%,特异度为78.5%。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2.1本研究在SDHB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中发现,良性、潜在恶性及恶性组中SDHB染色阳性率分别为80%、40%、38%,潜在恶性组及恶性组中SDHB染色阳性比例要低于良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潜在恶性组及恶性组中SDHB染色(++)的比例要明显低于良性组(P<0.05)。2.2本研究在SDHD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中发现,良性、潜在恶性及恶性组中SDHD染色阳性率分别为32%、67%、69%,潜在恶性组及恶性组中SDHD染色阳性比例均高于良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相关性分析免疫组化染色中SDHB的阳性表达与肿瘤位于肾上腺外的位置呈负相关(r=-0.377,p=0.044),SDHD的阳性表达与肿瘤位于肾上腺外的位置呈正相关(r=0.501,p=0.006)。SDHB、SDHD的表达与年龄、肿瘤直径、Ki67、激素水平等其它指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本研究发现潜在恶性PPGLs中Ki67及肿瘤直径更大,肿瘤多位于肾上腺外,SDHB染色阴性率及SDHD染色阳性率更高,且与恶性PPGLs的研究结果相一致,这提示我们可以结合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等多个指标来识别早期恶性肿瘤,并对恶性PPGLs患者的早期诊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