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弯孢属(Curvularia)真菌多生于禾本科植物,是重要的植物病原菌,对其准确鉴定,是诊断植物病害的需要,也是进行该属真菌系统演化研究的基础。弯孢属的部分种受环境影响变异较大,通过形态特征对其分类有一定的随意性。本研究以形态特征为基础,分析适合真菌分类的部分基因在弯孢属种内、种间的变异性和保守性,筛选出适合弯孢属种分类的基因,初步建立弯孢属种分子鉴定体系,同时结合形态特征对弯孢属的疑难种准确鉴定。2008—2011年,从全国各地采集标本1000余份,所有标本经保湿培养、组织分离,得到部分弯孢属真菌,加上本实验室保存的及从国内外同行、研究机构惠赠的弯孢属菌株,共获得近350个弯孢属菌株。对收集到的所有弯孢属菌株进行标准培养、形态特征观察,根据形态特征鉴定出弯孢属真菌23个已知种和3个未知种。在形态分类的基础上,筛选出形态稳定的弯孢属14个种40个菌株,利用7个候选基因(5.8S/ITS、Gpd、Brn1、大亚基rRNA D1/D2、ACT、CAL和EF-1α)的特异引物(CAL特异引物为本研究设计),对所有供试菌株进行PCR扩增、纯化,测序,分析所有供试弯孢属菌株种内、种间各基因的变异性与保守性,同时结合供试菌株的7个候选基因PCR扩增率及其序列成功获取率,筛选出适合弯孢属种分类的基因条码。本研究成功获得弯孢属供试菌株7个候选基因序列共计255条。其中供试弯孢属菌株的rDNA5.8S/ITS、rDNA D1/D2、Gpd和ACT基因PCR扩增及其序列成功获取率均高达100%,弯孢属种内、种间Gpd、ACT基因保守性和变异相对稳定,能够准确区分参试弯孢属种,可作为弯孢属种间鉴定理想的基因条码;rDNA5.8S/ITS基因序列比Gpd和ACT更保守,但对多数种可以区分,对个别相似种不能区分,该基因作为真菌分类鉴定主要的分子依据已经被多数专家、学者认可,GenBank中物种序列最多,因此在弯孢属分子鉴定体系中,该基因可作为首选基因;CAL、EF-1α基因也能将弯孢属多数种明确区分,但其PCR扩增和序列成功获取率相对低于Gpd、ACT基因,在弯孢属分子鉴定体系中可作为补充基因,增加弯孢属种间遗传信息量。Brn1基因的PCR扩增和序列成功获取率较低(55%),大亚基rDNA D1/D2核苷酸序列高度保守,不能将弯孢属多数种明确区分,不适合弯孢属种间鉴定。研究过程中发现的三个未知种,经过形态特征和遗传信息分析,最终将其确定为弯孢属的三个新种,并将其分别命名为:ZMJ23:Curvularia trifolicola Meng Zhang,T. Tsukiboshi & C.L. Wang,sp. nov.;ZM10088:Curvularia fatsia Meng Zhang & C.L. Wang,sp. nov.;ZM10255-1:Curvularia fujianensis Meng Zhang & C.L. Wang,sp. nov.本研究建立的以rDNA5.8S/ITS、Gpd、ACT为首选基因,CAL、EF-1α为候补基因的弯孢属种分子鉴定体系,为弯孢属快速、准确鉴定提供了可靠的技术平台,解决了弯孢属疑难种的鉴定问题,为弯孢属基因条码工程奠定了基础。本研究所有标本、菌株、及三个新种的模式菌株均保藏在河南农业大学植物病理标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