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清初著名文艺理论家、诗歌批评家叶燮的《原诗》是一部自成体系,具有较强逻辑性的诗学著作。它在问世之后的几百年里并未受到太多关注,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内外学界才开始涌现出较多的相关研究。二十一世纪的叶燮与《原诗》研究在领域、重心、方法和视野等方面均发生了一些变化,其中之一就是从研究《原诗·内篇》的文学发展观、本原论、创作论等理论思想过渡到《原诗·外篇》的批评鉴赏部分,但相关研究并未深入。本文以叶燮的《原诗·外篇》为研究对象,专门探讨《原诗·外篇》的文学思想及其意义,力图加深对《原诗·外篇》的研究。论文首先探讨了《原诗·外篇》与《内篇》在理论概念上的联系。《外篇》对“识”、“胸襟”、“气”等三个重要的理论概念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延伸、发展和补充,它们在《内篇》中都有相当篇幅的论述,而到了《外篇》中又被注入了新的意义,它们是叶燮理论体系中非常重要的部分。通过《外篇》与《内篇》相结合能够充分、准确地把握住叶燮理论的完整形态和实质内涵,《外篇》的论述完善了《原诗》的整体体系。探讨了《外篇》与《内篇》的联系之后,论文集中着眼于《外篇》的批评理论,结合《内篇》、《外篇》及叶燮其他文章的论述共同提炼出叶燮最为主要的三条文学批评标准,第一是从正面角度概括出的“克肖自然”的要求,第二是从反面表达的对“法”的否定和摒弃,第三是“面目”、“不一色”对批评标准的补充,表明了艺术风格要有个性化与多样化的要求。《外篇》中具体的作家作品批评是对这些批评标准的贯彻与丰富,同时又贯穿着叶燮所坚持的儒家批评思想。他在批评中采用了“知人论世”以及儒家人格批评的方法,将儒家文论的思想与自己的批评融合在了一起。在分析了以上思想内容之后,论文最后从诗话形式的角度对《外篇》进行审视,分析了叶燮反对传统诗话而又采用其形式来表达批评意见的折中态度以及连贯完整、富有逻辑思辨的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