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监管部门针对资产管理市场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新的规定,新政逐渐打破了各金融机构在资产管理业务领域相互独立的局面,部分资产管理业务实行“双向打开”。商业银行、信托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子公司等相继拓展资产管理业务领域,并展开了激烈竞争,而且各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产品之间正在不断拆除长期封闭发展的藩篱。新政下各金融机构的牌照价值弱化,我国逐渐步入“大资管”时代。 然而,近年来关于资产管理产品(简称“资管产品”)的投诉也日益增多,这也充分暴露出资管产品存在很多漏洞。比如,银行资管产品高净值标识形同虚设,“私人订制”沦为高息揽储的挡箭牌;资管产品的宣传只是一味强调预期收益率,却没有提供必要的风险解释;对投资者的风险评估流于形式,向投资者推荐不适当的资管产品;信贷类资产管理产品(例如:中诚信托“诚至金开”、山西信托“信裕15号”、湖南信托“华宸未来”等)明明已难以对付本金收益,却因社会、监管、投资者等种种原因进行兑付等等。 本文在“大资管时代”的背景下,以中国银行业资产管理业务为研究对象,针对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资管业务现有的三大运作模式(即银行信用类资产管理产品、信贷类资产管理产品和投资交易类资产管理产品)进行研究,并根据不同业务模式探索其风险特性和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行业风险隐患。最后本文根据商业银行资管业务现有的三大运作模式的风险特性提出了相应的风险防控策略,并在宏观层面上,针对银行资产管理行业隐患,提出了改善措施,即通过构建完善的风险治理架构;创新风险管理工具,增强风险化解能力;有序打破资产管理产品的“刚性兑付”;强化资产管理产品运作的透明度;强制资产管理产品信息披露透明度;构建“大金融监管”模式等方式来防控资产管理业务的行业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