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翻译理论的解释力

来源 :西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nem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Ersnst-Gutt,率先将关联理论引入翻译研究,首次提出了关联翻译理论的模式。关联翻译理论的出现为系统、科学化研究开辟了新的视野。关联翻译理论的目的在于试图统一传统翻译学中繁复的准则,克服其笼统性和任意性,突显翻译研究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为翻译实践和翻译批评提供一个强大的理论体系和相应的指导模式。 然而Gutt提出的关联翻译理论中,其核心概念“最佳关联”中的要点因素“足够的语境效果”(enough contextual effects)却因没有进行足够的实证研究及其概念本身的模糊性使该理论缺乏实证性与说服力。针对这个问题,本文试图从文学文体学的四个层面——语音、词汇、句法、篇章,以及文化层面,通过分析具体的翻译个案来对关联翻译理论中的“足够的语境效果”进行具体明晰化研究。之所以引入文学文体学,因为它是用语言学的一些分析方法揭示文学作品主题与审美价值的一门学科,可以使文学翻译研究更为系统化、科学化。从文学文体学的四个层面着手,注重考察了异域文化在译品中的再现,因为文化与翻译这一特殊的跨语际交流活动息息相关。本文选用的翻译个案为Howard Goldblatt的译品"Turbulence",1988年飞马翻译文学奖的获奖作品,原作《浮躁》是陕西著名作家贾平凹的主要代表作之一。 根据关联翻译理论的最佳关联度即关联性体现层次的对应和最佳关联度的对应,通过从文学文体学的四个基本层面及文化层面分析译品《浮躁》,本文一方面指出译品中译例的不足之处及可取之处,另一方面通过这种系统的分析具体明晰化关联翻译理论中的关键概念“足够的语境效果”(enough contextual effects)。由此指出,任何一个理论的发展,都会经历一个由不完善、不成熟逐步走向完善、成熟的过程;翻译理论研究的多样性和互补性是翻译学逐步发展成熟的必由之路。
其他文献
“给”是现代汉语中非常活跃的一个词,有很多独特的用法。前人对“给”的研究多集中在现代汉语层面,本文将采用穷尽统计和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从历时角度对“给”的由来、发展
以蒸馏水为提取溶剂,检测波长为272 nm.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荼碱缓释片中的茶碱含量.结果表明,茶碱浓度在1.5~13.5μ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7).平均加标回
本论文主要从认知的角度对中英文的通感现象进行了研究。通感是感觉的混合,是同时发生的让人感觉到的多种感觉,是人在受到一种刺激时产生的多种感觉上的反映。通感是修辞学界原
接受美学一产生,就在国内外文艺理论界激起巨大的反响。接受美学最重要的特点是注重读者接受,它把读者的地位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伊瑟尔是主要的创立者之一;他把自己的全部理论
黄兴(1874——1916),是辛亥革命时期与孙中山并称的革命家。孙中山,以革命运动的理论创立者、宣传家和革命经费的募集者著称,而黄兴则主要是作为军事领袖和前者紧密合作的。
ZJ气田沙溪庙组气藏河道砂体薄窄、发育分散、储层物性差、非均质性强,气水分布复杂,开发难度大。根据静动态特征建立了6类河道的分类标准,通过综合评价优选出现有条件下Ⅰ-A
语篇的互动性指语篇,说写者,听读者,语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对这方面的研究有助于揭示语篇的性质,促进语篇生成和语篇理解的研究,为阅读,写作教学提供理论指导。语篇互动性研究多见于文
女,50岁,左乳肿块1个月余,伴轻压痛。体征:双乳形态基本对称,无畸形,双乳头无短小、无内缩、无溢液、无溢血、无偏斜,皮肤无红肿、溃破。左乳内上象限约10点方向可扪及一质韧
通过纳米力学探针对铁素体相在热老化过程中的力学性能变化进行了研究.采用仪器化冲击试验机研究了材料的冲击行为,使用SEM观察冲击断口形貌.结果表明:长期热老化导致铁素体
海底资源的分布格局通常依托于海底地形表面,在计算其面积时,一般计算其投影面积,然而这种计算方法并不能真实反映海底地形特征,针对于此问题,本文围绕海底TIN数据模型构建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