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Ersnst-Gutt,率先将关联理论引入翻译研究,首次提出了关联翻译理论的模式。关联翻译理论的出现为系统、科学化研究开辟了新的视野。关联翻译理论的目的在于试图统一传统翻译学中繁复的准则,克服其笼统性和任意性,突显翻译研究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为翻译实践和翻译批评提供一个强大的理论体系和相应的指导模式。 然而Gutt提出的关联翻译理论中,其核心概念“最佳关联”中的要点因素“足够的语境效果”(enough contextual effects)却因没有进行足够的实证研究及其概念本身的模糊性使该理论缺乏实证性与说服力。针对这个问题,本文试图从文学文体学的四个层面——语音、词汇、句法、篇章,以及文化层面,通过分析具体的翻译个案来对关联翻译理论中的“足够的语境效果”进行具体明晰化研究。之所以引入文学文体学,因为它是用语言学的一些分析方法揭示文学作品主题与审美价值的一门学科,可以使文学翻译研究更为系统化、科学化。从文学文体学的四个层面着手,注重考察了异域文化在译品中的再现,因为文化与翻译这一特殊的跨语际交流活动息息相关。本文选用的翻译个案为Howard Goldblatt的译品"Turbulence",1988年飞马翻译文学奖的获奖作品,原作《浮躁》是陕西著名作家贾平凹的主要代表作之一。 根据关联翻译理论的最佳关联度即关联性体现层次的对应和最佳关联度的对应,通过从文学文体学的四个基本层面及文化层面分析译品《浮躁》,本文一方面指出译品中译例的不足之处及可取之处,另一方面通过这种系统的分析具体明晰化关联翻译理论中的关键概念“足够的语境效果”(enough contextual effects)。由此指出,任何一个理论的发展,都会经历一个由不完善、不成熟逐步走向完善、成熟的过程;翻译理论研究的多样性和互补性是翻译学逐步发展成熟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