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是一类肠道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disease,CD),二者具有不同的组织学表现和细胞因子特性。IBD的病因和确切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是遗传、免疫、环境和感染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免疫反应异常和调节失衡是IBD发病机制的核心。酪酪肽(peptide YY, PYY)是一种具有酰胺化羧基末端的肽类物质,是由36个氨基酸构成的直链多肽,其氨基和羧基末端的氨基酸残基均为酪氨酸(Tyrosine, Tyr)。在循环系统中,酪酪肽以PYY(1-36)和PYY(3-36)两种活性形式存在。PYY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参与胃肠道功能的调节,如抑制胃排空和胃酸分泌、抑制十二指肠和空肠运动、抑制空肠和结肠黏膜分泌、刺激肠上皮增生、抑制胆囊排空、抑制胰腺外分泌和胰岛素分泌等,也有研究显示PYY具有炎症抑制作用,能促进胰腺炎的好转。已有的研究发现IBD患者血浆中的PYY浓度与正常人相比有变化,提示PYY可能与IBD有关。本研究通过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建立小鼠IBD模型,半定量PCR法检测IBD发生过程中PYY及其受体表达量的变化;组织学评分、MPO及血清ELISA检测等方法检测外源性给予PYY对IBD模型小鼠临床表现、病理损伤和炎症反应的影响;分离与培养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半定量PCR、ELISA方法检测在体和离体情况下PYY对巨噬细胞分泌TNF-α、IL-6等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在体和离体情况下PYY对脾淋巴细胞分化的影响等,以期明确PYY对IBD发生发展过程的作用,并从免疫调节角度揭示其机制。实验结果显示,PYY受体在第三天建模小鼠结肠组织中表达发生明显变化;外源性给予PYY1-36或PYY3-36后,IBD模型小鼠临床和病理症状明显减轻,小鼠血清及腹腔巨噬细胞培养上清中的TNF-α、IL-6含量显著降低,T淋巴细胞分化也受到影响。体外实验揭示,PYY1-36和PYY3-36对LPS诱导的原代小鼠腹腔巨噬细胞TNF-α、IL-6分泌调节作用不完全一致,二者对LPS诱导的巨噬细胞TNF-α分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与PYY1-36相比,PYY3-36对LPS诱导的巨噬细胞IL-6分泌抑制相对更显著。此外,PYY1-36和PYY3-36均对Th1/Th2分化具有调节作用,即能促进CD4+T细胞向Th2分化而抑制其向Th1分化。本研究表明,PYY能通过抑制巨噬细胞分泌炎性细胞因子、改善Th1/Th2分化失衡来调节IBD的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反应,从而抑制IBD模型小鼠炎症的发展。本文揭示了PYY对IBD的调节作用,并从免疫反应角度探讨其机制,将为IBD的防治奠定理论基础,提供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