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森林群落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各种各样必需的资源和服务,同时也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群落之一。长期以来,森林群落生物多样性及其维持机制一直都是生态学和进化生物学探讨和研究的重点及核心问题。以往对于森林群落的调查经常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基于大型森林动态监测样地的生物多样性监测方法已经成为生物多样性研究的有效手段之一,已在森林物种共存、群落多样性分布格局、生态学理论检验以及森林保育与恢复重建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对于森林群落已有的研究主要是侧重于探讨胸径(DBH)≥1 cm的非幼苗个体的物种组成及多样性分布格局,对林下幼苗群落的研究较少。作为森林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幼苗群落不仅能够影响林下微环境的形成,而且还可以通过更新和演替间接影响森林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对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和维持发挥重要的作用。伴随大型森林动态监测样地的建立,林下幼苗研究也逐渐得到重视,目前已建立了比较多的1m×1m的幼苗苗区,取得较多重要的研究成果。但是由于取样强度较小,主要涉及常见种,缺乏对稀有种的有效监测,以往的研究未必能充分反映群落水平的幼苗物种组成和多样性分布格局。幼苗阶段是森林群落更新的瓶颈,研究幼苗群落组成和分布格局对正确认识森林群落构建以及多样性维持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上述考虑,我们对古田山24 ha森林样地幼苗监测网络进行了扩建,在已有的507个1m×1 m幼苗监测样方的基础上,增设了285个5 m×5 m样方,对样方内所有高度≥10cm且DBH<1 cm的木本植物幼苗按大样地监测标准进行了定位、挂牌、鉴定和测量。本研究利用2012年5m×5m样方首次调查数据,比较了不同采样强度下样地内幼苗群落(DBH<1 cm木本植物组成的群落)和非幼苗群落(DBH≥1 cm木本植物组成的群落)在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分布格局以及生境偏好上的差异。结果表明:(1)285个5m×5m幼苗样方共监测木本植物幼苗138种20,581株,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以及经多度校正的物种丰富度均高于1 m×1 m幼苗苗区和24 ha大样地非幼苗群落,与根据Rarefaction抽样原则抽取不同径级的1000个木本植物个体所预估的物种数期望值一致;与1 m×1 m苗区相比,5m×5m苗区采样物种数显著上升,种-面积曲线趋于饱和;(2)不同物种幼苗个体的多度与非幼苗个体多度呈现异速增长关系(r=0.63;p<0.0001),和非幼苗个体阶段相比,植物在幼苗阶段的死亡率相对较高,而存活率相对较低。(3)采样强度和胸径阈值的选取对群落稀有种的界定有重要影响,朱砂根(Ardisia crenata)、山鸡椒(Litsea cubeba)、美丽胡枝子(Lespedeza thunbergii subsp. formosa)等物种在24 ha样地水平被认为是稀有种,但是在5m×5m幼苗群落水平却是常见种;(4)指示种分析结果表明,基于不同采样强度的幼苗群落的生境指示种与基于大样地非幼苗个体的分析结果存在较大差异。在5 m×5 m幼苗群落中,13个物种与单一生境类型显著相关,其中仅有3个物种与1 m×1 m幼苗群落指示种相同,与24 ha大样地非幼苗群落相比,仅有2个共有指示种。本研究通过分析幼苗群落物种组成和多样性分布格局,并且与非幼苗群落在物种组成、多样性分布格局及生境偏好上的差异,发现不同采样强度可显著影响幼苗群落多样性格局的具体结果,通过苗区扩建对林下幼苗进行系统监测,可进一步加深对群落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的认识。通过现有的幼苗群落,并结合样地内已经开展的种子雨和凋落物监测,初步实现了从种子、不同采样强度的幼苗、小树到大树等多个生活史阶段对样地内所有木本植物进行多尺度(时间和空间)的动态监测,为在多个生活史阶段探究多样性的形成和维持机制提供了可能。对认识森林群落构建以及多样性维持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森林生物多样性共存及维持的相关理论检验和发展提供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