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走向交往的对话

来源 :宜春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otaolove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来,伴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翻译学在传递文化,增进各民族之间交流中蓬勃发展起来并日趋成熟。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地位也得到了理论界的普遍认可。我国学者吕俊指出,翻译学发展至今大致可以归结为三个不同的时期:语文学式发展时期,结构主义发展时期,解构主义发展时期。文章第一章简要地回顾了语文学式翻译学,指出语文学式翻译学崇尚译者的天资禀赋,注重对翻译斟词酌句,追求翻译的美感和文学性,却过于依赖译者的直觉和灵感,无法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易造成翻译的不可知论。文章的第二章是对结构主义翻译范式的系统研究,指出在结构主义语言逻各斯的影响下,翻译只是作者或文本的独白话语。本文第三章分析了解构主义翻译范式,指出解构主义翻译学虽然打破了结构主义中语言逻格斯的独白话语,使翻译朝向一切可能性开发,但其是一种非理性的、怀疑主义思想,易形成对语言差异性,离散性,模糊性的强调,从而使主体的个人意志过分张扬,产生多元性的研究局面。论文第四章提出本篇文章中心论点,并以解构主义代表理论之一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为切入点,对翻译学三大范式进行了深入研究,关注各范式中作者、作品以及译者之间是否存在“视域融合”即“对话”模式,以及如何展开“对话”等一系列问题,进而分析指出解构主义翻译范式下“对话理论”存在的不足。文章指出由于解构主义自身的理论缺陷,这一对话模式与外部实存世界完全隔离。不同的译者通过文本与潜在的作者形成不同的对话,极易造成翻译的混乱局面。基于以上分析研究,本文运用吕俊教授提出的以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为基础的建构主义翻译学范式对解构主义翻译学中体现出的“对话”模式进行了新的探讨,从建构主义翻译学角度讨论如何将解构主义这一对话模式置于交往行为理论的约束之下,使其遵守交往行为理论原则,进而得出“翻译:走向交往的对话”这一结论。
其他文献
本文运用测试、统计等方法,把汉语词汇的跨域使用与对外汉语教学结合起来研究。通过对中、高级留学生在有语境和无语境两种情况下词义认知结果分析,探讨了两级别留学生获得汉
文言文,可谓诗文中的精品,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遗产中的精髓,文言文教学承担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但由于时代久远,文言文读起来拗口和难懂,使不少学生闻之畏难。随着初中语文新教材的使用,文言文份量也随着加重,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及评价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加大了文言文教学的难度,对师生的语文素养也有一定的要求,也说明了文言文在现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关于文言文教学的研究,可以说日趋成熟,但
对于称谓语研究,大家关注的焦点集中在日常语言运用上,而对军旅生活中的称谓语比较忽视。军人称谓语是现实军旅生活的一面镜子,它总是随着军旅生活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军旅生活
龙文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龙文化指的是有关龙这个神物的文化,包括龙的起源、发展、变衍、传播、文物、民俗、精神蕴涵、现实意义、与其他文化的交融互渗,等等。广义龙文
<正>"东风好作阳和使,逢草逢花报发生"。漫步青岛南仲家洼小学,暖风送来阵阵槐花的清香,墙头盛开的蔷薇姹紫嫣红,"百草园"里百年松树傲然挺立,蜜蜂在花丛间起舞,鱼儿在小池塘
<正>从《甄嬛传》《武媚娘传奇》《芈月传》的热播开始,大女主戏就成为一个热词,进入了公众的视野。"大女主戏"作为一个新出现的电视剧名词,是在大众间约定俗成的,并无明确的
本文主要探讨了关联顺应理论对政务口译教学的启示。关联顺应理论是李占喜教授根据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和Verschueren提出的顺应理论基础上综合得出的,他最先将这个理
从认知的角度对一词多义现象进行分析已不足为奇,但对个别多义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英语介词over,under,on,up,down等空间介词,汉字方面多义词的研究也集中在“上”、“下”、
本文通过实例,概述了指向深度学习的生物学论证教学的三大内核:整合资料、构建论证主张;探求证据、形成科学解释;质疑辩护、实现批判创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包括创设辩证情
利用1982-2005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这一期间影响我国保费收入的经济因素进行实证分析,考虑了时间序列的平稳性,研究发现国内生产总值,市场利率,人口因素和寿险业自身的发展都